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浙江杨梅为什么这样“红”

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 叶宾得    2024-07-02 14:57:04    人民网-浙江频道

“噫!真甜!”

时下,正值杨梅大批量上市的季节。街头巷尾,一筐筐鲜红欲滴、酸甜可口的杨梅引人垂涎。

杨梅是地道的中国传统特产水果,而浙江杨梅的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首位。6月以来,全省70多个杨梅生产县(区、市)齐“发力”,将这个“夏季顶流”水果送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初步预计,今年全省杨梅产量可达70万吨。

浙江并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农业大省,为什么能把杨梅产业做到全国第一?记者带着这个疑问走访各地。

科技赋能

从枝头“红”到口袋“富”

6月19日一早,记者来到宁波余姚巿丈亭镇梅老大杨梅专业合作社,只见私家车、快递车进进出出,一箱箱杨梅被装运上车,发往全国各地。

接单、开票、发货……合作社负责人孙来达忙得顾不上喝水。说起今年杨梅的产销情况,孙来达用“供不应求”来形容,产量虽然相比去年有所减少,但因品质上乘,一斤大棚杨梅可以卖到80至200元不等,“一天光发快递就能发四五百筐。”

杨梅好吃,但十分“娇贵”。由于成熟期与“梅雨季”重合,常因连续阴雨发生大量的烂果落果,造成丰产不丰收。如何让“娇贵”的杨梅成为“致富红果”?秘诀之一便是借助数字农业技术。

“瞧,这是我们大棚培育的杨梅,今年提早了20天上市,不仅拉长了上市季节,价格也比露天杨梅贵5到10倍!”孙来达轻点几下鼠标,电脑屏幕上便显示出杨梅大棚的实时监控画面。

在他的手机里也有一个智控大棚的页面,不仅可以看到杨梅长势,还可实时获取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等信息,“温度高了,大棚会自动打开,让空气流通;缺水了,还能自动滴灌。杨梅的生长环境好了,品质也就提高了。”孙来达说。

孙来达向记者展示梅老大数字农场应用。人民网记者 叶宾得摄

孙来达向记者展示梅老大数字农场应用。人民网记者 叶宾得摄

像孙来达这样引入大棚杨梅的梅农,放眼浙江并不少。记者从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获悉,2010年以来,浙江省就陆续开展了灾害应对研究,到2015年,创新集成了以防虫、避雨、保果、促早、提质为核心的杨梅大棚设施避雨栽培模式。

“目前全省有大棚设施杨梅近万亩,借助该模式,杨梅成熟上市期从6月初提前至5月中旬,采摘期延长了20多天,落果率降低40%以上、优质果率提高50%左右,亩均产值达到6万元以上,比露地杨梅翻三番。”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抢“鲜”出海

从“红”一地到“红”世界

6月23日上午,在丽水青田县侨乡农品城,采摘工姚阿丽顾不上连夜采摘的疲惫,争分夺秒地将一筐筐杨梅搬下运输车送往中央冷库分拣、包装。中午,这些杨梅将正式启程“打飞的”前往西班牙马德里。

采摘工姚阿丽(左一)争分夺秒地将一筐筐连夜采摘的杨梅搬下运输车,送往中央冷库分拣、包装。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采摘工姚阿丽(左一)争分夺秒地将一筐筐连夜采摘的杨梅搬下运输车,送往中央冷库分拣、包装。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没过一会,青田中智物产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小庆拿着检疫证书匆匆赶到。“我们今天这批杨梅共有1.46吨,都来自青田县白浦村的一处海关备案基地。已通过海关24小时快检,最快明天早上就能端上马德里消费者的餐桌。”夏小庆介绍。

在浙江有句话形容杨梅:“一日味变,两日色变,三日全变”。怎么让如此不耐放的杨梅“抗”得住长途运输?其中,包装与运输“大有讲究”。

在全冷链杨梅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对出口杨梅进行真空锁鲜包装。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在全冷链杨梅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对出口杨梅进行真空锁鲜包装。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在侨乡农品城中央冷库的全冷链杨梅车间里记者看到,工作人员身穿工作服,戴着手套、口罩,正忙着对当天采摘的杨梅进行预冷抽湿、挑拣称重、密封包装。经过一系列工序,每一盒杨梅都住上了“单间”,穿上了层层“外衣”。

“我们采用的是‘费列罗’包材,一颗颗杨梅单独摆放,确保不会磕碰,同时引入真空锁鲜技术,防止氧化腐败。这样,杨梅运输损耗率可以从10%降低到2%。”夏小庆说,此外,出口的杨梅走全程冷链运输,借助直达航线,最快的不到24小时就能在海外超市上架销售。

据介绍,目前青田杨梅卖到欧洲一箱114欧元,约合900元人民币,平均1颗要25元。“今年预计销量会比去年翻一倍,产值将达到40万欧元。”夏小庆说。

夏小庆介绍,这批1.46吨杨梅次日一早就能端上西班牙消费者的餐桌。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夏小庆介绍,这批1.46吨杨梅次日一早就能端上西班牙消费者的餐桌。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青田是“中国杨梅之乡”,也是浙江省第三大杨梅产区。据青田海关统计,2023年青田共出口杨梅20余吨,销售额达37万欧元。今年预计出口量可翻一倍,超过40吨。

打造全链条

从“红”一月到“红”全年

灌装、贴标、喷码、装箱……6月21日,位于台州仙居的浙江聚仙庄饮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各项生产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来,尝一尝,这是我们今年新研发的茉莉杨梅汁,今天第一天装罐,计划先推出一部分在市场上试试水。”该企业总工程师周增群一边介绍一边给记者递来一瓶尚未上市的饮品。

储存杨梅原汁的冷罐。人民网记者 叶宾得摄

储存杨梅原汁的冷罐。人民网记者 叶宾得摄

杨梅虽好吃,但赏味期很短,如何充分发挥杨梅的价值,延长其生命周期?进行深加工、做长产业链是浙江给出的答案。

在周增群看来,起初,杨梅酸度高、易褪色、易沉淀,给产品加工带来一定难度。在团队努力下,他们研发出电渗析降酸法等工艺,一一攻破技术难题,推出了杨梅利口酒、干红杨梅酒等产品,近年来更是不断加大研发力度,推出了更多迎合年轻人口味的时尚产品。

“这款NFC杨梅原汁是拿了专利的,通过特殊处理,保留了杨梅固有的新鲜度和营养度。”

“这是冰杨梅果汁,采用冷压榨快速取汁、高压均质、速冻冷藏等工艺制成,拥有冰沙口感。”

“这是杨梅高钙醋、多梅酵素……”

…………

周增群介绍团队研发的各类杨梅深加工产品。人民网记者 叶宾得摄

周增群介绍团队研发的各类杨梅深加工产品。人民网记者 叶宾得摄

除充分利用杨梅汁外,他们还与苏州大学的教授团队研究从杨梅渣中提取花青素,与宁波大学合作用杨梅核榨取杨梅籽油。企业董事长李维国表示,该企业还计划打造中国首家杨梅主题酒庄,集酿造、研发、体验、度假于一体,不断延伸产业链。

聚仙庄只是浙江近年来推动杨梅加工、拉长产业链的一个缩影。目前,浙江省杨梅种植面积达到130万亩,产量近70万吨,产值高达60亿元,杨梅产业附加值强劲增长,梅旅融合年产值近百亿元,涌现出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

拼技术、拼速度、拼链条,一颗颗红彤彤、娇滴滴的杨梅不再仅是消夏的时令鲜果,更成为了浙江的一张“金”名片。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老郭卖粮记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