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要立足岗位职责,紧密结合本地区和本行业的工作实际,切实付诸实践,从点点滴滴做起,做深做实“传承弘扬”和“活化利用”两篇文章,以实际行动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深入学习中华文明史
鉴古知今,学史明智。中华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自信和智慧的源泉,也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中华文明史是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的重要前提。要系统地学习历史,研读经典,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发展史,找寻中华文明的历史闪耀时刻,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责任担当和创新意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伟事业中有所作为。
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讲好故事,传承文明。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陕北榆林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错地带,黄河纵贯南北400多公里,长城绵延东西700多公里,境内高原、沙漠、丘陵、草原、湖泊、河流纵横交错,可耕、可猎、可牧、可渔,华夏先民在这里生存繁衍,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早期中华文明,留下了许多丰富多姿的文化遗产,仅神木一地古遗址就有140余处。
神木市高家堡镇的石峁遗址,是已发现的中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其巨大的规模、宏大的建筑和大量高等级遗物,显示其已经具备早期国家形态,被称为“五千年中华文明实证”。它的城垣、宫殿、作坊、庭院、祭坛,它的玉器、壁画、陶器、骨器、石雕,以及周边众多的史前古城遗址遗物,串起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正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生动缩影。
神木市北的杨家城为麟州故城,是杨家将故里。近年来,神木市以“忠勇麟州・英雄故里”为主题,加大了对杨家城的保护建设和研究力度,新成果不断涌现,一件件出土文物、一处处历史遗迹,均以时间轴形式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和演进历程,杨家将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为中华文明添加了动人的元素。
来到石峁的人,无不惊叹于石峁先民创造的惊世奇迹,惊叹于石峁先民独特的审美追求、价值理念、精神寄托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神木杨家城,苍凉壮阔的长城边塞风光,激荡着壮怀激烈的英雄气和浓烈炽热的家国情;杨家将三代镇守麟州的英雄故事、忠勇精神深深扎根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千百年来滋养着神木大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陕北人,也吸引着八方来客前来参观、瞻仰、研学。
保护好传承好这些文化遗产,必须立足陕北大地、扎根神木厚重且丰盈的文化土壤,充分利用考古成果,加强对这些遗址遗存的整理、分析与研究,挖掘其中体现的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揭秘遗址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好石峁的故事、讲好英雄杨家将的故事,讲好黄河和长城的故事,讲述更加丰富生动更有温度的文物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古代风云变幻的陕北,了解陕北在中华文明大格局中的地位,领略中华文明长河中积淀的深厚历史土壤。
做好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
尊重历史,阐释文化。要立足神木的历史文化资源,建立以石峁遗址、杨家城为重点,涵盖全域的文化大数据库,深入挖掘遗址遗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当代价值,深刻阐释好遗址出土的建筑、陶器、玉器、绘画、雕塑等实物载体所承载的文化基因、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解析其中蕴含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提炼出其中的文化内涵,打造文明阐释的亮点,为中华文明的阐释传播贡献神木智慧。
活化考古成果,策划组织学术交流活动、考古研学、艺术家采风创作、博物馆主题旅游、考古文创、非遗日等活动,出版研究成果、推出科普读物和成果宣传推介。让民众参与到考古活动中,以精彩纷呈的文物展览展示和惠民活动,营造珍爱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的浓厚氛围,让传统文化与民众日常生活水乳交融、与现代生活需求紧密契合,在润物无声、日用不觉中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
推动传统文化转化创新
开阔视野格局。要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方面进行更多探索,既抓住地域文明要素,也要反映时代特征,还要考虑人们对审美观和舒适度的要求,增强体验感、互动性和趣味性,生产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可观、可听、可触、易懂、好看、有趣的精神文化产品,使之具有今天的时代特征,成为明天的文化遗产。
创新表现方式。要顺应传播方式的变化,推动数字化与艺术化的融合,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艺术化呈现,通过艺术创作、科技运用、视听化表达等多种方式构成多元化、艺术化的阐释系统,如复原考古场景、历史场景、自然生态环境,还原先民生产、生活场景,烘托穿越古代的场景氛围。培育线上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强化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吸引力,活化历史场景,将历史细节与辉煌繁荣呈现出来,让创新创造竞相涌现,让创新成果广泛传播,让更多的文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让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充分释放,不断给民众以全新的文化体验。
打造核心展示区
要深挖区域内长城、黄河沿线的文化遗存、历史人文资源、红色革命资源,细掘蕴含其中的历史故事、人文精神、文化内涵、文化特性,统筹文化主题公园、遗址公园、博物馆、展览馆建设的联动共享,突出地标特色和地域精神,丰富展示体系,将最新考古成果融入展项,特别对蕴含中华文明特性和地域精神的成果,进行重点展示和精彩演绎,打造一系列底蕴深厚的文化场景,塑造一系列文化IP,生动地展示神木大地从史前到秦汉五代、宋元明清直至新时代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画卷,让这些文化场所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核心展示区、先进文化的传播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地。
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带着对中华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积极主动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以点点滴滴的努力,去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作者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