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国际能源署:

全球仍需加码甲烷减排

李丽旻    2024-04-10 15:57:46    中国能源报

近日,国际能源署发布《全球甲烷排放追踪》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能源行业甲烷排放量仍在上升,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虽然各国甲烷控排政策法规的颁布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上提出的新承诺有望推动甲烷排放量出现下降,但全球甲烷排放水平仍然过高,无法实现既定气候目标。为此,国际能源署呼吁,应尽快将甲烷减排承诺转化为行动,加强政策行动力度,推动全球甲烷排放水平下降。

排放水平居高不下

报告指出,能源领域产生的甲烷排放量占到人类活动甲烷排放量的1/3以上,化石燃料领域是甲烷排放的“重灾区”。数据显示,去年,全球化石燃料领域产生的甲烷排放量超过1700亿立方米,超过了卡塔尔全年的天然气产量。虽然化石燃料生产过程中的甲烷排放强度有所下降,但化石燃料生产和使用引发的甲烷排放量仍高达1.2亿吨;同时,生物质能生产和使用产生了超过1000万吨甲烷排放。

从国别来看,各大化石燃料生产和使用国甲烷排放水平分化严重,全球排名前十的甲烷排放国排放总量达到8000万吨,占全球甲烷排放总量的2/3。其中,美国是全球石油和天然气领域最大的甲烷排放国。

国际能源署指出,近年来,全球甲烷排放水平呈现出“令人担忧”的势头。虽然各国政府和化石燃料公司都已承诺减排甲烷,但从最新监测数据来看,全球甲烷排放水平仍居高不下,与2022年相比,2023年甲烷泄漏事件数量更是大幅增加,检测到新增排放量超过500万吨。

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当前,全球甲烷排放量仍然过高,无法达到既定气候目标。而分析认为,为了将全球升温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化石燃料领域的甲烷排放量需要在最近10年减少75%。

采取技术手段必不可少

报告指出,甲烷是一种比二氧化碳更为强力的温室气体,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升幅中约三成由甲烷造成,而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和生物质能在内的能源领域是人类活动中第二大甲烷排放来源。业界已达成共识,减少甲烷排放是短期内限制全球变暖和改善空气质量的最佳途径之一。

实际上,国际能源署认为,结合高运营标准、强有力的政策行动以及技术应用,各国还是能够有效降低能源领域甲烷排放水平。过去一年,包括挪威、沙特、阿联酋在内的多个化石燃料生产国都有相对较低的甲烷排放强度,其实践经验都可供借鉴。

但报告同时指出,当前,化石燃料企业对甲烷减排效益的认知不足可能阻碍其推行减排行动。国际能源署认为,目前,甲烷减排相关项目投资回报周期可能较其他投资机会更长;同时,基础设施和政策的缺失也让企业难以从中获取收益。

据了解,近年来,国际社会追踪甲烷排放的新工具不断涌现。2023年,分析公司Kayrros推出了基于卫星图像的监测工具,量化甲烷排放水平,并提供国家层面的油气行业甲烷排放强度数据。另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增加了甲烷警报和响应机制,探测全球出现的甲烷泄漏事件。

减排承诺亟待落实

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近200个国家和地区都同意到2030年大幅减少甲烷排放,中国、欧盟、美国等主要经济体也已宣布了未来监管举措。在法提赫·比罗尔看来,国际社会应尽快将甲烷减排承诺转化为行动,并继续追求更高的减排目标,利用政策和技术大幅减少来自化石燃料的甲烷排放。

最新分析表明,如果各国和企业迄今关于甲烷排放的承诺都能按时全部兑现,到2030年,来自化石燃料领域的甲烷排放量将减少50%。

根据预测,要履行化石燃料行业作出的全部甲烷减排承诺,至少需要1700亿美元投资用于甲烷减排行动,其中,油气领域至少需要1000亿美元,煤炭领域至少需要700亿美元。同时,国际社会还应更加关注中低收入国家的甲烷减排情况,由于这些国家资金比较有限,需要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其甲烷减排力度。

按照预期,国际能源署认为,2024年及以后,在国际社会的努力下,全球甲烷排放量有望出现下降,届时,距离达成气候目标将再近一步。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