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谈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曲哲涵    2024-01-08 11:09:30    人民日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如何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完成好各项重点任务?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税政司司长贾荣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司司长郜进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用好财政政策空间,强化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

王建凡表示,2023年,财政部门扎实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注重精准、更可持续”要求,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基层“三保”,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大力提升政策效能,有力促进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保持必要支出强度。用好增发国债、地方政府一般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工具,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适度增加财政支出规模,更好发挥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循环的作用,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二是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上下真功,用好增量、优化存量,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动摇,严控一般性支出,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把财政资金用好、用在刀刃上。

三是提升财政管理质效。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理念和方法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强化预算执行监督,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四是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落实预算法定原则,切实硬化预算约束,严格规范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对财政资金全过程跟踪监控,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五是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兼顾当前和长远、需要与可能,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财政收支政策,强化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持续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确保财政行稳致远。

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

贾荣鄂表示,2023年,财政部门分批延续、优化和完善了70余项税费优惠政策。这些政策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支持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支持促增收扩消费保民生,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稳外贸稳外资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上述大部分政策直接延续至2027年底。”贾荣鄂表示,2024年,将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重点聚焦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强化政策供给,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贾荣鄂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深化增值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优化企业所得税制度等一系列税制改革的稳步实施,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制度保障。

下一步,在健全地方税体系方面,要培育地方税源,扩大地方财力,合理配置地方税权,理顺税费关系,逐步建立规范、稳定、可持续的地方税体系。着力推进消费税改革,稳步推进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在健全直接税体系方面,要着力健全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主体的直接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研究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保持投入力度、完善财税政策,支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郜进兴表示,近年来,中央财政着力在“增投入、转方式、建机制”上下功夫,通过持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推动财政资金向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聚焦,推进生态环境等领域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等举措,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2024年,财政部门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薄弱环节,保持投入力度、完善财税政策,培育绿色低碳转型内生动力,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取得实效。

一是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打好几个重大标志性战役,实施一批系统性工程,推进一系列绿色民生项目。

二是强化政策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一步研究完善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财税政策;持续优化现有支持政策,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和技术研发,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领域行业节能减排;继续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等等。

三是深挖财税政策潜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双向发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进一步优化调整财政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和政策效能;进一步健全“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推动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稳妥高效运行;积极探索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建设等。

四是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切实提高财政支出的精准性有效性。强化绩效管理的激励约束作用,做到花钱要问效、无效要追责。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增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下一篇:“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