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屡禁不止,症结在哪?

丛易    2024-03-20 10:49:14    人民网

作为新模式新业态,直播行业快速发展难免泥沙俱下。直播打赏机制环节多、链条长,涉及到平台、用户、主播等多个主体,在利益驱使下,容易滋生乱象。网络空间具有隐蔽性,也助长个别人的侥幸心理。这些都是直播打赏乱象屡禁不止的直接原因。

深层次分析,这里面既有机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也有平台责任缺失、商业道德伦理缺位的问题,更有价值观走偏、不良社会风气蔓延的问题。

从机制设计来看,网络直播的准入门槛较低,一些头部平台上开设直播基本没有门槛,甚至不需要任何技能,流量得之容易,变现更容易。现实中,有的网络主播法律意识淡薄、价值观念扭曲,为了追逐快速变现、攫取经济利益不择手段;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直播打赏机制,疯狂实施诈骗、洗钱等犯罪行为。从炒作悲情人设、编造卖惨剧本,到精心设计话术、团队配合缜密;再到线上线下联动、制造“温柔陷阱”,各种手段花样翻新,作案手法日益升级。与此同时,监管机制不健全,被举报处理也仅仅是封号了事,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从平台责任来看,平台掌握流量入口,具有很大的话语权和分配权,对乱象难辞其咎。直播打赏的收益由主播和平台分成,在这样的机制下,平台和主播无形中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缺乏监管的动力。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有的平台对直播内容审核把关不严,甚至纵容“打擦边球”等违规行为,放任主播诱导打赏。特别是在当前,网络直播行业井喷式发展,平台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吸引流量、获取用户,制造“虚假的数字繁荣”,一些平台对直播打赏乱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利益的驱动和绑架下,被平台视为“摇钱树”的直播打赏,容易沦为滋生乱象的“温床”。

从社会价值观来看,直播打赏乱象背后更有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网络主播输出优质内容博得粉丝喜欢,用户为了获得价值增量、情感满足而埋单,无可厚非。但一旦背离了初衷、沾染了低俗趣味、玩起了情感勒索,就容易走向误区。现实案例令人警醒。不少在直播间刷礼物的“榜一大哥”,为了所谓的“面子”冲动打赏,以此显示阔绰和地位,背后是虚荣心作祟。一些人深陷情感骗局,一步步被话术套牢、被假象迷惑,最终掏空了口袋。更有甚者,一些流量明星、娱乐大咖、资深艺人,也通过直播打赏来收割粉丝,公开索取钱财,把“饭圈”的做法带到网络直播中来。凡此种种,体现了价值观的迷失,助长了不良风气。

乱象须警惕,亟待治理不断升级。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壮大,往往都有一个从“乱象滋生”到“规范有序”的过程。当务之急,是让直播打赏回归初衷,走上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乡土特色品牌
下一篇:筑牢维护国家安全屏障,确保香港繁荣稳定长治久安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