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让学习这件事回到最纯粹的求知层面

2024-04-03 10:53:12    工人日报

据多家媒体报道,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陈志新因在教室发放自己制作的“网课传单”而受到关注。在视频网站,由他本人录制并免费开设的网课《社会科学概论》系列视频,在短短几天内总播放量超过700万次。截至4月1日,陈志新的视频账号粉丝数也达到146万。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网络平台开放高校教育资源、实现知识共享,已不再是新鲜事。在如此语境之下,陈教授的网课又为何能瞬间走红网络?

首先,他让学习这件事回到了最纯粹的求知层面。因为教务系统没有排上课,又不想自己辛苦备课的内容付之东流,陈志新选择发传单邀请学生免费上网课。“网络课、免费的、没有学分、没有作业、没有问答、没有考试、想来就来、想去就去”“欢迎带你的朋友、伙伴一起来”……在陈教授精心制作的“网课传单”上,课程推荐语简洁直白,让人过目不忘。

其次,作为一名高校教授,能够放下身段,到学生中去“推销”自己的网课,这种诚意足以打动人心。这份诚意也体现在他日常的教学细节中。起初,由于技术原因,教学视频不能按篇目完整上传,陈志新担心学生们看不懂,写下了700多字的视频简介,详细标注课程的顺序和分类。不仅如此,陈志新还会通过邮箱和评论区与网上的学生互动交流。

此外,这种做法让网友感受到了打破知识藩篱、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的意义。陈志新的网课视频时长将近1小时,但备课充分、内容丰富,不仅吸引到许多在校生,更有不少毕业多年以及未曾进入过高校就读的网友慕名前来。有网友坦言从中看到了知识与求知欲的美好相逢,并在评论区留言:“在走不到北师大的路上,感谢您向我们走来。”

近年来,以慕课为代表的开放式网络课程,因其广大的受众群体、多样的授课形式、灵活的上课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据统计,我国目前上线慕课数量超过7.6万门,学习人数达到12.7亿人次,慕课建设和应用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

在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如何进一步提升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吸引力,让更多有价值、有深度的课程内容进入到大众视野,是每一个知识传播者需要思考的命题。

在数字化时代,不少信息传播者经常会把创作的重点放在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为传播赋能、选择何种媒介形式包装才能够更广泛地抵达受众等方面,但仔细分析近年来走红网络的知识分享型博主就会发现,他们的主页往往没有酷炫的特效、上头的配乐,能锁住用户注意力的,是无可替代的专业性和他们对知识的尊重。

愿更多的内容创作者能坚守初心、真诚分享,也愿更多人能珍视自己内心那份宝贵的求知欲,用知识驱散浮躁,在不断充电、终身学习中缔造美好未来。 (曲欣悦)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减负出实效 治理提效能
下一篇:文明出行 添彩美好生活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