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扮靓乡村需“两全”

朱浙萍    2024-06-26 15:51:39    浙江日报

“听不见鸡叫,还是农村吗?”近日,据报道,一些地方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存在走偏现象。比如对蔬果种植、畜禽养殖等问题采取“一刀切”禁止的简单做法,引发讨论。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承载着广大农民提升乡村风貌的深切期待。好的农村人居环境,应该生活舒适、宜居宜业,是村子里有小桥、流水、人家,门口有绿树、池塘、荷花,房前屋后有蔬菜、瓜果、鸡鸭。近年来,各地在人居环境整治上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同时也要看到,一些片面追求环境整洁的做法脱离实际,容易导致形式主义、表面文章,不仅影响整治效果,也影响农民的获得感。

现代化的人居环境与田园牧歌式的农村生活,实际上并不矛盾。浙江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做法。

比如,在浙江乡村成为网红打卡地的“一米菜园”,农户利用自家房前屋后、村里零星空地,打造出一方方精致美观、创意十足的菜园。这些菜园不仅有利于实现整村环境提升,满足了农民种菜需求,还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可谓有颜值、有价值、有产值。衢州还将“一米菜园”创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全市乡村全面振兴考核体系。

再如,温州永嘉县不少山区乡村,为了解决散养鸡鸭带来的脏乱问题,村镇干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后,因地制宜,在附近的山林集中建起圈养区。鸡鸭住上挂着“农家珍品”等特色木牌的“山间小院”,成为城里人求购的“香饽饽”,村庄环境整洁度也大幅提升。

这些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人居环境整治,必须立足农村实际、紧贴农民需求,不搞大包大揽,而是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他们有更多获得感。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乡村从来不缺少创新和创造,鼓励广大农民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径,乡村全面振兴各项工作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让新兴产业“长成林”
下一篇: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