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从地名“小切口”带动乡村“大变化”

2024-06-27 09:43:22    南方日报

乡村振兴,地名何为?

近日,广东省民政厅召开全省民政系统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其中提到,要深化“乡村著名行动”,抓好52个乡村地名重点镇建设,完成乡村地名排查、命名、设置地名标志、信息采集、信息入库上图、制设“一镇一图”“一村一图”、地名文化挖掘保护应用等任务,以重点镇建设带动整体工作提升。

作为一种公用信息,地名的基础功能是“认路”。随着乡村地区人们的活动空间扩大、社会交往日益频繁,乡村地区空间定位也要更加精细。然而,大量地名来源于群众约定俗成、口口相传,一地多名、多地重名等问题比较突出,不仅影响快递进村、群众出行等基本服务,也不利于数字乡村、数字中国的推进与建设,亟待规范和统一,跟上时代的步伐。

放眼全国,地名的价值正被重新强调。去年7月,民政部在全国范围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时,曾这样解释:“著名”一词,有起名、命名之意,也有扬名、闻名之义。在山东菏泽、德州等地,“乡村著名行动”就被纳入营商环境“一把手”工程和乡村振兴考核内容。当前,广东正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更好地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色和村的资源,突出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作用。如何以“小切口”带动“大变化”?做好“地名”文章,正是一个重要抓手。

地名日用而不觉,却能“致广大而尽精微”。从文化维度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名不是一个扁平的符号,它凝结着历史、承载着记忆、牵动着乡愁。为其“著名”,促其知名,不仅可以擦亮乡村在地文化,还能唤醒村民的文化自信,强化身份认同,助力文化振兴。从经济维度看,地名铭刻着过去,也书写着未来,连接着城市与乡村,盘活着资源要素的流动——无论是“土”字诀、“特”字牌,还是“产”字经,其共同内核都是“地”,“地理标志”“粤字号”就是鲜明例证。

正如有专家指出:“可以说,地名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生产力。”实践证明,在优势塑造、价值实现等环节,乡村“地名+”大有可为。比如,广州南沙编制乡村地图,推动南沙青蟹等带有地理标志的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同时还挖掘历史文化中的地名,让香云纱、疍家婚俗等非遗文化走近群众。又如,肇庆鼎湖区将地名信息服务融入旅游产业,将本地特色资源串珠成链,成效有目共睹。此外,地名信息化还可弥合数字鸿沟、打通治理末梢,以“一张图”激活“一盘棋”。

当然,为乡村“著名”也是一项“技术活”。一方面,它涵盖地名方案编制、命名设标、采集上图等多个环节,且地名文化覆盖面极广,系统性、协同性较强,需要多部门通力配合。另一方面,地名虽小,影响却大,“主要看气质”。平衡好标准化和个性化、“雅”与“俗”的关系,也要尊重历史沿袭,多去倾听群众意见,不搞齐步走、“一刀切”。

海子曾在诗中写道:“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从“命名”到“扬名”,从文化传承到资源释放,从提高“能见度”到形成“自驱力”……期待地名之美撬动乡村之变,在“乡见如故”中“新新向荣”,彰显“百千万工程”的发展成色。(钟颐)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展现中国青年的昂扬风貌
下一篇:凝聚众力建好老年友好型社会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