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研学游不应止于“到此一游”

冯源 吴帅帅    2024-07-02 12:12:25    新华社

暑假将至,研学游迎来了又一旺季。近年来,这一融“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旅游新模式,受到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的欢迎。热度上去了,但问题也来了,不少家长吐槽,研学游充其量是“到此一游”。

一些研学游项目过度商业化,有的甚至“货不对板”,有欺诈消费者之嫌。有些机构将“研学”标签生硬地贴在旅游产品上,高价叫卖;有的机构抓住家长的“名校情结”,组织所谓研学团仅仅只是在知名高校门口拍照“打卡”,甚至采取违规手段进入校园,带来不良社会影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游不应止于“到此一游”。

研学游本质是教育活动,相关主体要从青少年群体的发展需求出发,从青少年的思维方式、接受能力入手,科学规划路线,合理安排课程,提供高质量的研学项目,让孩子们从中有所游、有所学、有所悟。

各部门应齐抓共管,共促市场健康发展。一方面,针对研学游特点,应制定专门标准化服务规范,防止市场机构以研学之名打“擦边球”。加强对市场相关产品的监管力度,维护消费者权益。同时,督促各组织主体既要保证未成年人的安全,又要保证研学的内容和质量。

另一方面,积极整合文旅资源,主动开发精品基地和路线,推动研学旅行朝着研学实践教育方向发展。目前,包括北京、河南、广西等多地都在积极打造并推出了多个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路线和精品课程。

“游”是形式,“学”是实质。对于家长而言,在报名前可以多了解各地的研学基地品牌和精品路线、精品课程,提高鉴别能力。此外,家长还可以根据孩子年龄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研学游产品,引导孩子们带着问题出发、带着课题旅行,在研学旅行中度过精彩而充实的假期。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弘扬“上海精神” 深化友好合作
下一篇:期待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