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探寻中华瑰宝 守望文明长河

牛世山    2024-07-03 09:13:32    人民日报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殷墟遗址,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在车马坑展厅察看商代畜力车实物标本和道路遗迹,强调“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殷墟考古至今已有90多年时间,发掘时间之长、发现的文化遗存之丰富,在古代都城遗址考古中居于前列。2003年,我第一次参与殷墟孝民屯村考古发掘,此后几乎没有离开过安阳,一直从事殷墟遗址的考古研究。随着一代代考古人追本溯源、钩深索隐,真实、立体的文明轮廓渐渐清晰,雄浑、绵延的历史长河更加澎湃。

和影视作品里的惊险刺激不同,考古工作实际上辛苦又枯燥。但是,对于我们考古人来说,考古工作的迷人之处,正在于每次发掘都是破解一个又一个未知,不断发掘就能收获无数惊喜。犹记第一次参加殷墟考古工作,在孝民屯村一带发掘殷墟遗址范围内面积最大的青铜器铸造场所,我们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商代晚期的铸铜工艺各个环节。2010年,我们对刘家庄北地遗址进行发掘,揭示商代晚期的引水干渠,还发现一横两纵干道,为殷墟都邑布局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2021年8月开始,我们对洹河北岸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勘探,发现了围绕商王陵区的两个围沟,新探出祭祀坑460座以上,改变了以往对商王陵园格局的认知。一连串的考古发现,逐渐还原熠熠生辉的殷商文明。考古工作就是不断揭示中华文明密码,让这段灿烂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考古是一项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重要工作。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就此而言,我们今天的认知仍然十分有限,需要包括考古人在内的所有人一代代接续努力,不断探索求真。比如,商王陵区祭祀坑发掘中出土的一枚玉器,做工精美、雕刻流畅,足见商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几十年来,殷墟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玉器都十分难得,亚长牛尊、妇好鸮尊等文物借助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多元化推介,已经成为大众喜爱的“网红文物”。这生动印证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如今,在洹河东岸与殷墟宫殿宗庙区隔河相望之处,全新的殷墟遗址博物馆已经落成。这是一座满足文物考古、收藏、保护、展陈需求,兼具科研、教育、服务等功能的博物馆。我们将继续努力,把更多中华文明瑰宝发掘好、保护好、利用好,让观众更直观、近距离了解辉煌的殷商文明,感受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激发文化自信、展现文化担当。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本报记者毕京津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03日   第 08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弘扬“上海精神” 深化友好合作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