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五育并举,培育优良学风

吕准良    2024-09-29 15:24:19    《人民周刊》

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优良学风作为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教育成果。五育并举理念的提出和推广,为新时代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和方法。优良学风培育与五育并举理念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优良学风和五育并举展现了互补增效的关系。优良学风不仅是五育并举实践的一种反映,而且在这一教育模式的推动下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五育并举为学生在知识探索、能力提升及综合素质提高方面开辟了多样化的成长途径,而优良学风则为学生在这些途径上的学习提供了优质的环境与氛围,二者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深化对二者深度融合和协调发展的策略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为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校园一角。
 

德育、智育与优良学风协同发展

我国教育传统长期以来一直推崇“德智双修”的理念,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智力水平,创建一个具备优良学风的教育环境至关重要。

首先,应该创造积极正面的校园学习氛围,倡导健康的学习风气。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道德和智力发展方面。正如俗语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充满活力和积极的学习环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智力水平,进而塑造其坚实的人格基础。反之,若环境充斥着消极和懒散的元素,则可能会抑制学生的道德和智力发展,使他们失去动力,迷失方向,甚至走向不良的行为和厌学的境地。

其次,我们应当重视道德教育和智力教育的实践与体验。仅仅在理论上讲授德育和智育,而不将其应用于日常行为和学习实践中,这种教育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这个强调实践的时代,应当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行动,通过亲身体验来强化自己的道德观念和智力发展。例如,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和实际操作,增加社会服务活动,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和体验机会,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风和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推动德育、智育和优良学风有机融合,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体育、劳育与优良学风的融合发展

现代的体育和劳育课程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其核心目标是促进个人的全面成长与社会的整体进步。优良学风往往根植于对知识的热切追求,而体育与劳动教育则扩展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两种教育方式实施起来可能比其他类型的教育更为复杂,如果设计不合理,学生可能会感到被迫参与,将它们视为一种重负。因此,学校需要清晰地传递体育、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全面的策略和适当的激励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帮助学生明白体育、劳育与自己学业及未来发展的关系。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需要创设多种劳动实践方式,针对各个专业开设相匹配的实践课程,从而实现劳动教育的专业化和系统化。

第二,构建有效的激励体系,例如,将劳动成果转化为学分、颁发证书等,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体育教育要强化过程控制,将体育锻炼与专业实践相融合,增强体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四,将体育与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与职业发展方向相融合,增强其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作用,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五,加大对学生体育和劳动教育意识的培养,引导他们认识到这两方面对个人全面成长的重要性。只有不断推进改革和创新,秉承全面教育的理念,体育和劳动教育才能与时俱进,有效支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美育与优良学风的融合发展

在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中,美育与优良学风的融合发展可以通过三个主要途径实现。

首先,课程体系建设是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可以设计包括音乐、绘画、舞蹈和戏剧等在内的综合艺术课程,让学生从小培养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的能力。

其次,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也是美育与优良学风协同发展的关键。通过组织艺术展览、音乐会和戏剧演出等活动,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创意和灵感的学习环境。

最后,将美育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深化美育教育的有效方式。除了举办艺术欣赏和创作的课外活动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如关爱社区儿童或留守儿童等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将所学的艺术技能用于实践,还能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例如,学生可以组织艺术工作坊,教授儿童绘画或音乐,这不仅丰富了儿童的精神生活,也让学生体会到艺术带给他人的积极影响。美育与优良学风的协同发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艺术能力和审美素养,还能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发挥其教育的社会价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支持。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征程中,优良学风与五育并举理念的深度融合无疑为教育质量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五育并举与优良学风的协同发展,学生不仅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更在道德品质、体质、劳动意识和艺术素养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优良学风在这一过程中,既是教育目标的体现,也是推动教育创新的重要手段。未来,教育工作者应继续探索和实践二者的深度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教育事业的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为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副校长)

 

(《人民周刊》2024年第17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4年第17期

上一篇:加强技术应用,助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