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马海艳:让马铃薯变成金疙瘩

于海军    2024-01-03 11:06:29    民生周刊

“我们在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密度,不要太密,不然会影响后期植株间的通风、见光。”时值隆冬,在山东滕州马铃薯种植户的拱棚内,机械轰鸣、人车交织,一派繁忙景象。身为滕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蔬菜技术推广科科长的马海艳,正忙碌在田间地头,为种植户答疑解惑,指导种植技术。

20多年前,莱阳农学院毕业的马海艳,回到滕州,扎根农村。这些年来,她与农户为友,与土地做伴,潜心研究蔬菜栽培和病虫害防控工作,帮助农户实现增产增收,进一步擦亮了滕州优质粮食蔬菜的名片。

2012年,在农业部粮食高产攻关活动中,由马海艳指导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平均每亩产量高达5957公斤,创下了全国单产最高纪录。

这些年,马海艳始终在农业技术上孜孜以求,不断探索,致力于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做一个新农人。

扎根乡土

2000年,马海艳毕业后来到滕州市农业局蔬菜站工作。

“滕州市是远近闻名的马铃薯之乡,这里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种出的菜用马铃薯口感极佳。”马海艳说,由于滕州马铃薯种植面积广,她在工作中接触最多就是马铃薯。

在工作中,通过在田间走访调研,马海艳逐渐发现,很多农户在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习惯用大水灌溉,施肥用量也偏高。这不仅会造成水资源和肥料的浪费,也会损害薯苗的生长,从而影响马铃薯收获时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马海艳还发现,农户们一直沿用大水大肥的栽培习惯,由此造成的土壤富营养化、酸化、盐渍化、病害逐年加重。

如何做到减水、减肥而不减产?如何帮助农户种出更加绿色优质的马铃薯?只有将种植成本降下来,将马铃薯的品质提上去,才能使马铃薯产业持续发展。基于滕州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和栽培习惯,当时全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她白天问专家、访农民,晚上查找资料、论证方案。马海艳说,研究过程中涉及土壤、施肥、化学、病理、药理等大量知识,她前前后后咨询了几十位国家、省市专家,走访了百余位农户。

马铃薯从育苗到收获的100天左右的时间里,每个生长期需要的肥料成分是有区别的。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掌握了不同生长期马铃薯需要的钙磷钾等肥料最佳配比,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肥料的使用,还能做到满足马铃薯各个成长阶段的营养供应。这样,理想状态下,种出的马铃薯收获一定是非常好的。

那么,理论究竟可不可行呢?马海艳开始寻找合适的试验田,对相关理论进行严谨验证。

马海艳的丈夫坦言,那段时间,她整个人的状态非常疲惫,每天回家都是灰头土脸的,衣服上也有不少泥渍,更是顾不上干家务活。

看到妻子这么辛苦,马海艳的丈夫劝说她不要这么拼,要多注意休息。

“既然选择了农业种植推广这份工作,我就想尽全力把它做好,这样才能对得起农户,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马海艳说,后来,丈夫更加理解了自己的工作,主动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让她放心做好研究。

爬坡过坎

2015年,国家提出马铃薯“减少化肥、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双减行动。而马海艳也在经过不懈努力后,终于摸索出了一套“全营养分餐式施肥”方案。这与“双减行动”的要求不谋而合。

“全营养分餐式施肥就是在马铃薯种植和管理过程中,分阶段施用不同的肥料。”马海艳说,这个施肥方案可以简单理解为我们吃饭,比如以前一天只在早上吃一顿饭,而现在一天吃三顿或者五顿,每顿饭荤素搭配比例不同,更符合各个时间对营养的需求。

然而,当马海艳信心满满地找到马铃薯种植大户许西东推广这一方案时,却遭到了拒绝。

“马主任让我减半使用主肥,一亩地仅用200斤左右,还要在不同阶段用不同的肥料,我担心这会造成马铃薯减产,所以起初我并不接受这个方案。”许西东说。

“之所以有勇气将肥料用量减少到200斤,这个方案是有理论依据的。”马海艳说,农户不接受,她也理解,毕竟种植管理一季马铃薯很辛苦,需要花费不少时间精力,如果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那必然会给农户带来经济损失。但是,她心里清楚,从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长远来看,减水减肥是必然趋势,该怎样说服农户接受自己的方案呢?

为此,她挽起衣袖,拿起农具,在田间地头跟农户一起种植、浇水、打药,全过程参与马铃薯的田间管理,耐心向农户解释方案的可行性和注意事项。

最终,许西东答应拿出5亩地作为试验田,全程按照马海艳提供的技术方案操作,前提是她必须承担减产可能带来的损失。

听到农户同意参与试验,马海艳说:“能争取5亩的试验田,对我来说已经很开心,很知足了!”就这样,一场改变滕州几十万亩马铃薯种植模式的试验开始了。

为保证试验效果,从选种配肥、栽种开垄到覆膜浇水,每个环节,马海艳亲自到场。

经过几个月的试验探索,终于迎来了收获季。最后经过测算,马海艳的试验田每亩增产51公斤,节约成本400余元。

“我连续5年都在使用这个方案,每年100亩地,能增加4万多元收入。”种植户胡腾飞说。

马铃薯种植户刘恒涛表示,通过这种方案,他们2000亩马铃薯,全部达到了绿色食品要求,产品销往家家悦、盒马鲜生等各大商超。

做新农人

2017年,马海艳申报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工作室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紧紧围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狠抓蔬菜产业发展。

马海艳说,时代在进步,农业研究日新月异,自己始终没有停止过求索的脚步。她经历过在试验过程中,突遇寒潮、暴雨等极端天气,数月的研究成果化为乌有,也经历过农户对自己的不理解不支持不信任,但是一步步走来,自己也有很多经验想要传授给其他人,希望一代代接续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新时代新农人。

今年,工作室成员增加到15人,其中有专家教授,有种植大户,有研究生,也有“80后”“90后”年轻人。随着新成员的不断加入,无疑让她距成为新农人、培养新农人的愿望更近了一步。

目前,依托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撑,该工作室围绕滕州市马铃薯产业提升,开展了马铃薯根系土壤修复、马铃薯土传病害综合防控等成套关键技术集成研发和应用示范,组织了技术攻关、创新科学研究等一系列活动。

在马海艳的带领下,工作室共推广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马铃薯水肥一体化高效生产技术等实用技术20多项,技术成果转化率达到85%以上,新品种普及应用率达95%以上。

工作室先后获得山东省枣庄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项、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一项、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两项,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一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书籍4部,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1项。

谈及未来规划,马海艳坦言,工作室成员之间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了新成员对农业研究的热爱,也传承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工匠精神。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庄稼长得更好、产量更高,让国家的粮食安全更有保证,让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山高水长战友情——聆听4位革命老兵与战友的故事
下一篇:毫秒级修复 自动化运维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