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江西德兴龙头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管理员程樟柱——

一座馆 一辈子

杨颜菲    2024-01-04 10:02:04    人民日报

 
程樟柱在江西德兴龙头山革命烈士纪念馆里擦拭展板。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江西德兴龙头山革命烈士纪念馆里,樟树、桂花树、罗汉松郁郁葱葱。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削的老人穿着整洁的旧军装,手中紧握盲杖,在纪念馆正中间站得笔直。老人不用麦克风,中气十足地为来参观的游客们讲述着方志敏烈士的一生,充满感情的声音响彻这座不大的纪念馆。

老人名叫程樟柱,今年83岁。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比谁都熟悉,因为这里有他奉献一生的事业。

1968年初,因意外几近失明的程樟柱从北京退伍回到家乡德兴。那年他只有27岁,觉得自己还年轻,于是向组织申请:“做不了什么大事,就让我做些小事吧。”就这样,程樟柱被派到龙头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做管理员。

刚到纪念馆时,程樟柱面对的是摇摇欲坠的房子、野蛮生长的杂草、散落的砖瓦片和仅有的8张革命烈士照片。

为了把纪念馆修好,他买木头修房子、买毛竹搭架子……那时他只剩右眼有微弱视力,有一次为了买木材,险些跌落十几米高的岩壁。

纪念馆修好之后,程樟柱又开始走村串巷收集资料和展品。在他的努力下,附近的村民纷纷把家里的老物件找出来:草鞋、瓷碗、老照片、信件……程樟柱的眼睛彻底失明,纪念馆的样子却在人们的见证下越来越清晰。

“走出房门,往右转弯走35步,再往左转弯走75步,上5级台阶,往前走就是纪念馆大门。”程樟柱说。纪念馆一侧有一个简陋干净的小房间,里面一个老木箱、一张旧木床,这里就是程樟柱做管理员56年来住得最多的地方。虽然家离纪念馆不算很远,但因行动不便,他很少回家。

最近几年,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工作也越来越忙。虽然已经83岁,但程樟柱打算一直干到自己干不动的那一天。

“爷爷,这是真的手榴弹吗?”参观的孩子们围着程樟柱问个不停。“当然是真的。这是方志敏烈士当年在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战斗时用的,是几位老红军捐的。”程樟柱说,纪念馆里物件不多,但每一件都有故事。馆里的讲解词,也是他根据搜集的资料和收音机播放的新闻认真编写的,所有的内容都刻在脑子里。

“我的眼睛看不见,但我的心看得见。”站在纪念馆院子里方志敏烈士的雕塑旁,程樟柱说,“方志敏曾经在狱中畅想中国光明的一天:‘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国吗?”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山高水长战友情——聆听4位革命老兵与战友的故事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