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参与救援900多次、救治4600多人!他最大的心愿是“平安”

2024-02-08 16:07:43    央视新闻

 

於若飞是甘肃蓝天救援队的组建者和队长。11年间,他带领全队参与了四川雅安地震、云南鲁甸地震等900多次救援行动,挽救90名幸存者,救治4600多人。而他自己也从一个青涩少年,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救援队员。

有人叫他“於师傅”,也有人叫他“於队长”,甚至有人看到他和队友的装备会叫他“消防员”,而於若飞自己最喜欢的称呼是——“蓝天勇士”。很多人问过於若飞,是不是他从小就有一个“英雄梦”,他总会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其实没有。”

小时候的於若飞并不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而是一个实打实的“捣蛋鬼”。成绩一般,性格张扬,但他却是个热心肠,动手能力也很强。“从三年级开始,全年级的桌椅板凳都归我修理。”於若飞成了远近闻名的“於师傅”,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2012年5月,在於若飞家乡甘肃岷县发生的一场泥石流灾害,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当时,刚上大一的於若飞听到消息,立即决定回家乡做一名救灾志愿者。因为是本地人,熟悉地理环境,又会说普通话,他被派到蓝天救援队做向导。

於若飞带领救援队员到灾区深处进行灾情调查,协助打捞泥石流遇难者遗体,每天早上7点准时出发,到凌晨两三点才能回来。一条山沟附近有十几个村子,他和队友们都要徒步逐一排查。
在一线的救援经历让於若飞意识到,生命不止于生死之间,他的工作还有很多价值和意义。救援工作结束后,於若飞加入了陕西蓝天救援队,正式踏上公益救援之路。

2013年,於若飞牵头组建的兰州大学生蓝天救援队和兰州蓝天救援队合并成为甘肃蓝天救援队,这也是甘肃省第一支注册的民间公益性救援组织。

这些年来,於若飞学习了急救、无线电、绳索救援、水上打捞、高海拔救援等21门技能,接受国家级救援单位培训,也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救援行动。他曾在攀爬到40多米的悬崖处时,突然遭遇余震;也曾被灾难中遭遇亲人罹难,仍旧向别人伸出援手的哺乳期母亲所感动……

这些亲身经历也让於若飞更加深刻地思考着公益救援的意义——“救人于水火”和“不求功与名”的相加,才是蓝天救援队作为公益救援的光芒所在。

一次救援休息期间,一位朋友问於若飞:“救援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他愣了一下,一开始想到了装备、技能、速度等。但朋友说了另一番理解:“救援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救援。”一瞬间,於若飞醍醐灌顶,也对救援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

随着业务的精进和人员的壮大,队伍建设过程中还有个绕不开的难题——钱。

挣钱对於若飞来说并非难事,用他的话说,“从小就觉得自己是个当老板的料”。大学时期,宿舍室友们在墙上贴的都是明星海报,只有他留下了“挣够50万,买车又买房”的“雄心壮志”。其间,他在学校卖过鞋,在老家开过服装店,还在云南开过酒吧。

50万元确实挣够了,但也很快花光了。挣到的钱都被於若飞花在救援队的组建、装备采买和人员培训上。但他说,对于救援队而言,钱永远都是不够的。“有了更多的钱,我们的装备可以更好地升级,救援技能更好地提升,救援行动也能更好地完成。”
回看大学时立下的目标,虽然没有成为一个好老板,但於若飞却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伙伴,有了一个更大的公益救援梦想。

如今,我国应急救援体系逐渐完善,全社会救援力量也在不断增强。但“防”大于“救”,防灾知识更大范围的普及、全民自救技能更大强度的应用才是减少伤亡最有用的武器。

这些年,在救援之外,於若飞和队友先后为各类单位开展防灾自救普及性讲座1000多场,希望能有更多人掌握自救技能,提升抵御灾害的能力。
从事救援工作11年来,於若飞和队员经历了四川雅安地震、云南鲁甸地震、尼泊尔地震、缅甸水灾等救援行动900多次,参与挽救幸存者90人,救治4600多人。

回忆这些年的救援经历,有救人后的喜极而泣,也有无能为力的黯然落泪,更有近乎山穷水尽时的不懈努力……这些画面凝聚成了於若飞对救援的认知轨迹。曾经的“於师傅”也逐渐成长为一名为冲锋在抢险救灾一线并获得国家奖章的成熟救援队员,还光荣地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90后和00后加入到救援事业,看到国家应急救援事业的蓬勃发展,於若飞说,自己真心感到“与有荣焉”。

不久前,於若飞到北京参加总台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工作机制揭牌仪式,见证了全民安全公开课全媒体行动的启动。如今,科技创新让应急传播更智能、更高效、更快速。於若飞说,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让防灾自救知识更好地普及,让群众面对灾害时更好地应对,是自己内心最大的欣慰。

他想对所有人说:“如果有一天灾难来临,请你务必坚持下去,我们所有的救援队伍一定会拼尽全力,来到你面前,把你救出去。”

当然,在跨入新一年的许愿时刻,於若飞最大的愿望还是“平安”——“救援队员永远都不需要出险,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王慧,为更多人的生活增添力量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