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安徽网络餐饮全面推广使用“食安封签”

2024-01-08 11:34:56    新安晚报

1月下旬,安徽省两会将开幕。记者采访了解到,去年省两会期间,委员们提出的提案都得到了有关部门回复和办理,很多百姓呼声因此变成现实。例如,公共停车场配建充电基础设施比例不低于35%,支持配套建设布局换电站,加快构建城市换电服务网络;加快建成含山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努力争取将凌家滩遗址博物馆项目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储备库等。

推进合肥率先试点换电模式

省政协委员王承华、农工党安徽省委等提出,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比较短缺,要加大充电桩或充电设备设施的投入,健全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体系。

对此,省发改委在回复中表示,将按照“车桩相宜、适度超前、布局合理”的原则,加快建设覆盖更加广泛、布局更加均衡、设备更加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省发改委表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在小区周边适度建设公共充电设施。新建居住社区停车位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配建充电桩原则上不少于车位的10%,其中城市建成区新建居住社区停车位配建充电设施比例不低于30%,鼓励有条件的地市提高配建比例。公共停车场配建充电基础设施比例不低于35%,并逐步扩大设置比例。

鼓励充电运营企业通过新建、改建、扩容、迁移等方式,逐步提高快充桩占比;鼓励充电运营企业开展“临近车位共享”“多车一桩”等新的商业模式。结合分布式光伏开发,支持“光储充放”一体化新型充电场站试点应用。

其次,推广换电模式应用。积极推进合肥开展换电模式试点,在全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支持配套建设布局换电站,加快构建城市换电服务网络。优先在私人车、出租车、网约车等领域推广换电模式应用,充分挖掘公共停车场站配建换电设施的潜力。加快对钢厂、港口、矿山、铁路货场等作业车辆采用换电重卡替换。

此外,将加快省级监测服务平台建设,到2025年底,公共充电设施监测平台接入基本实现全覆盖,形成全省“一张网”。

外卖第三方平台100%备案

省政协委员袁传省提出建议,要加强外卖行业食品安全监管。对此,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答复称,将全面推广使用网络餐饮“食安封签”,外卖食品加工制作后要使用密封签封口或使用实现封签功能的外卖食品包装物。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目前全省外卖第三方平台备案率为100%,要求全面推广使用“食安封签”。合肥市政府出台《合肥市网络餐饮外卖配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外卖食品加工制作后要使用密封签封口或者使用实现封签功能的外卖食品包装物。

针对袁传省委员提出的建立智慧监管平台,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已建成省“互联网+监管”系统,为食品全流程追溯调查、分析、决策等工作提供支持。截至目前,省、市、县相关部门使用省“互联网+监管”系统采集食品相关监管行为数据59万条,处置国家下发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761条。

此外,要求第三方平台和第三方合作单位严格外卖配送行为监管,压实食品配送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主体责任,保障配送容器安全卫生,全面落实入网餐饮食安封签,杜绝送餐过程中的食品污染。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动“智慧监管”,目前已形成了安徽省“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项目方案,相关工作正在推进中。还将加强审查登记管理,对新入网的餐饮服务提供者进行实地核查,强化对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及其经营活动的审查监控。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加紧建设

省政协委员王晓焱、吴桂林等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凌家滩遗址保护、加快申遗步伐的提案,建议争取将凌家滩遗址博物馆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储备库,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加强对申遗工作的调度推进。

对此,省文化和旅游厅答复表示,2022年,凌家滩遗址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目前,正在推进遗址博物馆建设,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 11000平方米,计划2024年完成。将积极支持凌家滩遗址申报年度考古发掘项目,增强考古发掘力量,加强考古研究支撑,开展多学科、多部门参与合作,支持继续举办凌家滩考古论坛,组织专家围绕申遗六项标准提炼突出普遍价值。

省发展改革委表示,将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纳入《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考古发掘和课题研究”,同时,在文化发展重大工程专栏提出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成含山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22年底,省发改委已将凌家滩遗址博物馆项目作为安徽省重点项目之首申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储备库,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全力配合凌家滩遗址申遗工作。下一步,将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汇报凌家滩遗址博物馆项目相关情况,努力争取将凌家滩遗址博物馆项目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储备库,加强凌家滩遗址保护和利用,展示考古发掘成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花开蝶自来
下一篇:守护绿水青山 收获金山银山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