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宁夏——

矿山变绿山 矿主变“庄主”

刘发为    2024-01-09 11:06:32    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镜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生态保护林场荣誉室里,陈列着一把铁锹。锹头左侧的脚踏处已断裂,磨得锃光瓦亮。17年里,这把铁锹与石嘴山市道德模范、宁夏最美退役军人张廷谢相伴,一起见证了贺兰山的绿色蝶变。

贺兰山是中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屏障,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等资源。

西侧横亘着贺兰山的石嘴山市,曾是一座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良好的资源禀赋曾给石嘴山带来了发展,但长期依赖煤炭资源的单一发展方式,也破坏了贺兰山的生态环境,大大小小的采矿场如一道道伤疤横亘在山间。恶劣的生态环境,亟需修复。

17年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廷谢怀揣着绿色梦想,踏上贺兰山。当时,石嘴山市委、市政府正决心整治一座堆积成山的粉煤灰场。

要在“煤渣山”上种树,改善环境,谈何容易?张廷谢选择迎难而上,誓要让绿色回归大地。

他带上一把铁锹,领着一帮农民工兄弟上了“山”——修路、栽树、种草……每一项任务,他都冲在最前方。

几年下来,“煤渣山”变了模样,一座融多种类植物群落、奇石文化景观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拔地而起。

随着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进行,2017年,宁夏开始大力整治贺兰山生态环境。清退矿场,削坡降台,矿山治理轰轰烈烈地展开。

贺兰山生态整治的第一步,便是全面清退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点。

保护区内先后对169处人类活动点实施清理整治,依法关闭退出214家煤矿、非煤矿山和涉煤企业,拆除55万平方米建筑物,还自然原有的宁静。

经过不懈的修复,2021年,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被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推荐为10个中国特色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之一。如今,宁夏已经完成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外214处点位综合整治,治理修复面积超过40.5万亩。

告别“塞上煤城”的石嘴山,在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唯有绿色转型。

利用工业遗址和废弃矿坑,石嘴山市石炭井街道发力“旅游+生态修复”。当地通过修缮老房子,保护老街巷,打造石炭井工业文旅小镇,里面老旧的建筑砖瓦斑驳,“撤退”的工业厂房空空落落,这种场景将人带回到那段难忘的岁月,许多剧组选择来此取景。

除了发展旅游业,宁夏葡萄酒业正全力推进贺兰山东麓工矿裸露废弃地等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把生态修复与发展葡萄酒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从采矿破坏生态到修复矿山种植节水葡萄,当年采矿的矿主,许多成了今天的葡萄园“庄主”。贺兰山东麓已经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葡萄酒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生态旅游蒸蒸日上,人与自然在贺兰山和谐共生。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花开蝶自来
下一篇:守护绿水青山 收获金山银山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