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科技助力 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瑰宝

2024-03-06 16:46:17    山西日报

“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北魏时期集中了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凿的大型石窟群,工程浩大,文献记载云冈石窟‘真容巨壮’‘穷诸巧丽’。”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之前,全国人大代表、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应邀走上人民大会堂“代表通道”,接受中外媒体采访,回答记者提问,介绍云冈石窟,讲述科技助力云冈石窟保护,以及文保工作者悉心守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故事。

2018年,“代表通道”首次开启,因地点设在人民大会堂通往会场的通道上而得名,今年已经是第7年。山西是文物大省,文化遗产丰富,文物古迹众多。作为全国文物工作者和山西代表团代表,杭侃与其他代表团5位全国人大代表一起,分享履职担当、笃行不怠的心路历程。

云冈石窟是镌刻在石壁上的千年瑰宝,国人到此参观都会被其宏伟壮观、精妙辉煌所震撼,中华文明自豪感、文化自信心油然而生。但云冈石窟保护背后却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现场,中国网记者提问,云冈石窟保护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困难?杭侃介绍,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危岩体加固工作持续进行几十年,采取的环氧树脂灌浆和锚杆加固技术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嘉奖。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石窟危岩体都得到加固,进入预防性保护阶段,但保护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这是因为云冈石窟开凿在侏罗纪的砂岩体上,地质情况非常复杂,石窟裂隙发育,很多地方都有软弱岩层,面临着风化、冻融、渗水等多种病害,保护工作更具挑战性。”

这种情况下,以科技助力,与各种病害侵蚀“赛跑”,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杭侃表示,在洞窟病害的研究和保护材料的研制方面,更需要科技支撑,将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我1993年第一次到云冈石窟考察,此后,多次带领学生参观实习,但当时大都在地面,石窟顶部状况看不到。2021年,我到云冈研究院工作,经常攀上脚手架察看石窟保护状况,更加切身地感受到保护工作的艰巨与紧迫。”杭侃说。

云冈石窟保护有多紧迫?杭侃举了第39号窟的例子。第39号窟是中心塔柱窟,洞窟中间雕刻了一座五层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备受中外学者关注。对比新老资料发现,石窟顶部风化得比较厉害。“那种风化层,有点像酥饼,一层一层的,有些地方看着要掉下来,让人十分心疼。”杭侃说,进入工地现场都要求戴安全帽,但攀到第39号窟脚手架最顶层进行维修和数字扫描的时候,大家又都把安全帽取下来,半蹲在脚手架上工作,生怕戴着安全帽,万一起身不小心碰到顶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一项项科技保护技术的加紧研发应用,一顶顶安全帽的戴与摘,传递着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殚精竭虑与小心翼翼。作为文物工作者的代表,杭侃讲述的故事折射着全国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艰辛与努力。无数文物工作者的敬业奉献、尽心守护,承担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赓续传承中华历史文脉。

杭侃平实而深情的讲述深深感染了现场的中外媒体记者。提问杭侃的中国网记者郑亮说:“短短几分钟,杭侃代表让我对文物保护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今后能更多了解文保工作,宣传报道更多像云冈石窟这样绚丽壮观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石窟文化,根植文化自信。”

“云冈石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杭侃表示,“我们在今后的保护工作中,将贯彻‘两个结合’的要求,坚持保护第一,加大科学研究和科技保护力度,做好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管理和展示利用工作,做好文化遗产代际传承,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让人民群众更好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记者高建华)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沈阳:让历史文化遗存保护融入城市更新
下一篇:黑龙江:新动能蓄力“蝶变”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