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安徽砀山保护利用古梨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梨花深处 春色满园

李俊杰    2024-04-09 10:14:00    人民日报

每年3月底至4月初,春风拂过黄河故道,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的40多万亩梨花绽放,花开如雪,美不胜收,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在砀山县的梨园中,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梨树有6万多棵,其中一棵树龄已逾300年。

出了高铁站,当地司机热心向记者推荐,来到砀山,定要一睹古梨树的风采。

从砀山县城出发,向东20公里,即可到达古梨树群所在的景区。整个景区百余亩地,里面大多是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梨树。

放眼望去,满园古树,树干嶙峋,枝丫遒劲。正值梨花盛开时,一团团、一簇簇,雪堆云涌。仰头细看,洁白的花瓣中伸出浅黄色的花蕊,伴着暖暖的春风,一股似有似无的清香弥漫在身边,让人不禁心生愉悦。

进入景区大门向东约200米,路北有一处灵璧石,石头后面围有保护栏的梨树,便是那棵树龄逾300年的梨树,树干直径约2米,其上生有9大主枝,树高7米有余,树冠遮盖面积可达半亩地。

2018年,它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林学会选为“中国最美古树”之一。该景区所在地砀山县良梨镇党委委员陈国强介绍,古梨树的美不单在外貌,更包括精神内涵,“不仅体现了砀山人坚韧的品格,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砀山种植梨树的历史至少已有400多年,明代便有“砀山产梨”的相关记载。

“砀山之所以能大面积种植梨树,与这里的气候、土壤条件密不可分。”砀山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田娟告诉记者,“先前,黄河从砀山经过。经泥沙反复冲刷,砀山的土地多为红黏土、沙壤土、盐碱地,小麦等粮食作物难以生长。‘面缸一层沙,庄稼被打瞎;走路难睁眼,张嘴沙打牙’,这句俗语便是过去砀山恶劣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为改变这恶劣的生态环境,砀山人民与风沙、盐碱环境展开斗争,最后选择了抗风沙、适盐碱、耐旱涝的酥梨树这一乡土树种广泛种植。经过数十年努力,昔日漫漫黄沙地变成了如今连片的果园,砀山酥梨也享誉中外。

以前,有一段时间,该景区的梨树承包给当地村民,由村民自行管护经营。“一些村民一味地追求产量,过度利用、树老势弱等问题很快凸显出来。”陈国强说。于是,从2018年起,政府将梨树的经营权收回,交由梨树所在的良梨村统一管理。

“为使这些百年梨树得到更好管护,我们多次请来省市县的农业专家,给景区内的古梨树群量身定制管护方案。”良梨村党总支书记郭昌群介绍,现在,管护者们一方面按照距离留果法给古梨树科学减产减负,一方面在梨树上悬挂粘虫板等,实施绿色管护。

近年来,古梨树群又恢复了强壮树势,焕发出蓬勃生机。借助这一优势,当地梨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过去只知道种梨卖梨的良梨村村民,如今吃起了生态旅游饭。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依托梨花节,砀山县共接待游客34.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986万元。

如今,砀山县每年都会举办梨花节、采摘节。节庆期间,当地村民会自发在景区当解说员。“我们不仅要把古梨树介绍给大家,更想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了解‘遍地沙丘变梨园’的故事,感受砀山人民坚韧的品格。”良梨村村民樊庆洪自豪地说。

 

梨树

梨树是蔷薇科梨属落叶乔木,树体直立,树冠开张,树皮灰褐色;果实呈圆形、卵圆形或葫芦形等,成熟时表现为红色、绿色或褐色。花期在3—4月,伞形总状花序;果期在6—10月。梨树根系发达,耐寒、耐旱、耐涝、耐盐碱,喜光喜温,喜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土壤。我国是梨树主要原产地之一,河北、山西、辽宁、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川、陕西、新疆等省份均有栽培。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民生有温度 幸福有质感
下一篇:这里的黑土地越来越肥沃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