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辽宁沈阳推进科技助残

专家指导到田间 农技课程进乡村

辛 阳    2024-04-16 09:57:24    人民日报

北方春耕时节,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杨士岗镇腰堡村61岁残疾人宋秀兰家的蔬菜大棚里已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芸豆长得一米多高。

“以前种地全靠自己摸索,秧苗得了病往往只能拔掉。现在有技术专员告诉我怎么养根、怎么施肥……一步步教我农事管理,帮我做土壤修复。”宋秀兰说,去年大棚里种的芸豆、西红柿、生菜等卖了4万多元,比往年多了不止一倍。而助她增产增收的,是科学的农事管理和助残技术专员带来的农业技术。

为了让生活在农村的残疾农民靠双手勤劳致富、重拾生活的信心,2022年以来,沈阳市残联针对农村残疾人农业技能水平不高、收入低、效能差等问题,创新实施科技助残行动,打造“公司+基地+智慧”服务模式,以点带面促进增收致富。

沈阳市残联邀请辽宁省农科院、农业高校、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农技专家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牲畜圈舍,现场开展农业技术指导、科技咨询和科技服务。同时,建立起有专家参与的生产技术微信群,让残疾农民随时随地能找得到专家、随时随地能解决问题。

为了惠及更多残疾农民,沈阳市残联把大篷车变成流动的“科技馆”,开进乡村一线,让行动不便的残疾农民就近“上课”。去年一年,大篷车里上了50余堂农业科技课。

尝到甜头的宋秀兰,如今听说有沈阳市残联举办的科技培训,都会赶来参加。每天早上还会准时打开手机直播软件,听专家讲授大棚种植技术。她家的蔬菜大棚也被选作示范点,助残技术专员每周至少3次到棚里进行技术指导。在她的带动下,村里不少种植户也实现了亩产增收。“健全人能干好的事儿,我也一定能把它干好!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与智慧一样能过上美好的生活!”宋秀兰说得底气十足。

沈阳市残联还依托农业科技企业,建立起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充分利用农业科技企业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销售网络优势,解决农村残疾人遇到的技术难题和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

遇到残疾人及其家庭出现的资金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沈阳市残联协调银行简化贷款审批流程,线上用款还款,为出行不便残疾人客户提供上门服务,实现办贷“足不出户”。去年,沈阳市为残疾农民发放贷款762.8万元。

沈阳市辽中区潘家堡镇于家台村村民佟秋博(化名)就是一名受益者。父亲摔伤瘫痪,治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家里的大棚因设施老化导致产值产能低。在沈阳市残联的积极协调下,他贷款5万元购买了卷帘机、棚膜等生产设备,解了燃眉之急。

今年3月,沈阳市残联召开全市农村残疾人科技助残行动推进会,要对全市农村残疾人开展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建立服务网、供应网和产品销售网,实现农资到家、农机到户、农技到人。今年的农技培训也将结合农村残疾人的实际需求推出个性化“点菜式”课程内容,让残疾农民有了科技这条“金扁担”,增产增收更有信心更有底气。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互助养老 让老年生活更温馨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