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小田变大田 农民喜开颜

2024-06-06 10:42:29    内蒙古日报

炎炎夏日,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团结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挖掘机、吊车等多台机械同时作业,工人们正在加紧铺设管道、平整路面。

“今年乌拉特后旗全域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3.3万亩,目前田间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不耽误农民种地浇水。正在进行的井房、泵站、主干路等配套工程建设,计划6月30日前完成。”项目经理王玮介绍。

乌拉特后旗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构建现代农业格局的根本性措施,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让更多低质低效的田地变为土地平整、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的顷顷良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我们农民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把路修宽,地弄平整,地块变大,我们种地更加方便。”团结村村民闫永常高兴地说。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探索形成“高标准农田+盐碱地改良”模式,统筹规划、一体推进,建立多元筹资机制,通过“上膜下秸”“五位一体”等技术,因地制宜改良盐碱地。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狼山镇爱国村有8700多亩耕地,其中,中重度盐碱地就占到50%以上。通过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整治,同步实施“上膜下秸”和“暗管排盐”等技术,昔日的中重度盐碱地焕发生机。改良后的耕地土地流转价格由原来的每亩300元涨到如今的1000元,葵花亩产由原来的100斤增加到现在的400斤。通过统一翻地、统一打药、统一种植,农民的生产成本降低30%,收入增加40%。

连日来,乌拉特前旗西小召镇8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几辆双膜播种机在平整的土地上来回穿梭,进行高粱穴播并覆膜,农技人员在现场不停地查看指导,助力高粱科学播种、高产增收。

据西小召镇乃马岱村党支部书记刘文贤介绍,该项目区内计划种植3.5万—4万亩高粱,引进的高粱品种抗碱、抗涝、抗旱,亩产量可达1300斤。下一步计划建设粮食烘干塔,并与酿酒企业建立合作,大力发展高粱全产业链。

一直以来,西小召镇境内沿黄区域的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重,当地农民大多以种植耐盐碱的葵花为主,种植结构单一、产量少、收益低。今年,经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后的农田,不仅土地质量提高,更便于全程机械化耕作,当地积极与大企业对接,签订高粱订单进行试验种植,实现了让好田种上好品种。

小田变大田,农民喜开颜。目前,巴彦淖尔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021.19万亩,亩均节水20立方米以上、节约成本90多元;今年全市计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85万亩,并同步实施高效节水项目100万亩,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50.2万亩。(记者 图古斯毕力格)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汇聚创新人才 积蓄发展动能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