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ATM机能取十元纸币 商圈消费能用电子钱包

外籍游客在京支付体验更“丝滑”

潘福达    2024-08-09 16:56:32    北京日报

在首都、大兴两大国际机场,紧邻到达出口的支付服务中心格外醒目,外籍人员能第一时间了解各类支付方式和使用流程;用ATM机就能取10元纸币,“零钱包”成为各大银行标配;不论在商圈还是景点,多种支付体验都堪称“丝滑”……来北京的外国游客正体验到愈加便捷的支付场景。

记者近日从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获悉,北京聚焦重点场所、重点环节,银行卡受理、现金使用、外币兑换、移动支付、开户等方面服务便利化水平明显提升,重点场景支付堵点加速打通,为入境游加快恢复提供有力支撑。

机场支付服务示范区外卡全覆盖

今年2月5日,首都、大兴两大国际机场境外来宾支付服务示范区和支付服务中心启动运行,使机场具备了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支付环境。半年多来,北京境外来华人员支付环境持续优化、支付服务获得感和满意度全面提升。

“我在韩国弄丢了信用卡,但晚上才能到北京,银行估计早就下班了。”几天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伊万在上一段旅程临近结束时发现银行卡不见了,登机前来不及准备现金,身无分文地上了飞机。

晚8时30分,伊万着急地来到了北京大兴机场国际到达出口,左前方亮着红灯的“PAYMENT SERVICE CENTER(支付服务中心)”让他眼前一亮。他怀着试一试的心情走向咨询台,来自工商银行服务先锋队的工作人员迅速了解他的困境,协助他安装微信、支付宝并绑定Visa卡。

随后,伊万在机场便利店顺利地使用移动支付方式购买了一瓶水,兴奋地回到咨询台向工作人员表达感谢。“中国的支付系统和热情的银行服务人员,让我感受到了一份善意,我对未来几天的旅程更期待了!”他感慨。

在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的中国银行国门支行,不少外宾直奔这里办理开立账户、结售汇等业务,网点自助兑换机可受理20种外币现钞兑换人民币,将单笔业务时长提速到3分钟。

北京率先建设机场支付服务示范区和支付服务中心,实现机场商户外卡受理全覆盖、ATM机小面额零钞支取全覆盖,并在国际出发和到达区域实现24小时人工外币兑换全覆盖,可兑换40余个币种。

小商户能用二维码做跨国生意

随着“China Travel(中国旅游)”大热,位于鼓楼东大街的烤鸭店京茉北京小馆的“洋面孔”多了起来。“不少年轻的外国游客会用支付宝扫码付,很熟练。”店长王良说。

走进全国首个“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蓝色港湾,很多商家收银台前放有Alipay+的便利支付指南,多处摆放有英文提示牌,指导外籍游客如何绑定Visa国际卡或境外电子钱包进行移动支付。“在我们这儿,连卖鸽粮的小商户都能用二维码做跨国生意了!”商圈负责人感慨。

在北京,老外使用外卡和移动支付都更加便捷。本市相关部门结合来华人员动线轨迹,明确两批重点商户约1.8万户,全力推动重点商户开展外卡POS机新增或升级。目前,两批重点商户清单内有效商户主要外卡卡种受理覆盖率达98%,较2月底首批1.1万户重点有效商户近30%的外卡受理覆盖率实现短期内快速提升。

移动支付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指导银行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外籍来华人员移动支付交易限额,同时指导支付机构及银行持续扩大白名单商户的数量和范围,“外包内用”已支持15种境外钱包在华使用。

年底前基本解决支付痛点

为便利境外来华人员支付,人民银行提出“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工作方案,充分发挥现金兜底作用、持续优化现金流通环境是重要一环。

据了解,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组织北京地区3800余银行网点100%提供“零钱包”,网格化为商户开展上门兑换。各银行同时聚焦出租车场景,高峰时期在机场、火车站提供常态化“零钱包”兑换服务,通过出租车调度中心、滴滴平台等推送兑换提示。

一组数据展示了北京地区现金服务的成绩单。二季度,北京市投放“零钱包”约有51万个。截至7月28日,本市累计发放“零钱包”69.2万个,较2月底增长64万个;全市可支持外卡取现的ATM机1.15万台,较2月底增长百余台;支持零钞取现ATM机1978台。

据了解,本市率先在省级层面印发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12月底前,本市将基本解决老年人、外籍来京人员等群体支付痛点难点问题;打造一批设施更加齐备、标识更加清晰、服务更加便利的示范街区;支付受理环境进一步优化,更好满足多样化支付服务需求,支付服务水平得到巩固提升。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丽水遂昌提升美丽大花园品质激活“美丽经济”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