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津门凭阑:向“绿”而行,见态度见行动见效果

2024-10-21 16:13:31    天津日报

金秋时节,全国首家以循环经济为主营业务的一级央企总部落户天津。向“绿”而行,坚持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合作,正在开启一场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的双向奔赴。

城市发展的“含绿量”越高,“含金量”就越足。坚定不移向“绿”而行,见态度、见行动,更要见效果。天津具有产业基础雄厚、生产要素齐全的发展优势和发展循环经济起步早、承载基础良好的先发优势,绿色低碳产业朝气蓬勃,绿色低碳创新潜力无限。我们正在打造高端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等12条重点产业链,抓住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政策机遇,用足用好自身优势,与央企携手将循环经济模式嵌入各产业链条,答好这一“绿色考题”,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作为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绿色低碳发展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对于一座城市来说,绿色低碳蕴藏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在位于静海区的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 从废物拆解到自动分类,再到专业化加工,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形成“闭环”,这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子牙模式”;在一些传统钢铁企业,生产废水全部回收利用,还将城市污水、收集的雨水作为生产水源,这是传统企业的“绿色蝶变”……向“绿”而行的实践印证了一句话: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化腐朽为神奇”,关键是创新。技术赋能,将废弃物“吃干榨尽”,着力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资源就能真正“转”起来,转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转出发展的新动能、新活力。

向“绿”而行、点废成金,靠技术的创新,更离不开链条的畅通。绿色发展是用最少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是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加工、再制造,是一场涉及生产、生活、生态多个层面的“循环之旅”。既搭平台,以多层次、多板块的循环经济发展平台营造丰富产业生态,也以龙头带龙身,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多元要素有效聚集,做强做大循环经济,“绿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打造高能级平台,共谋海洋合作发展愿景
下一篇:南京由点及面全力打造“无废城市”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