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北京打造数字金融发展示范高地

2024-10-30 16:03:40    北京日报

当下,数字化变革正席卷各行各业,金融领域也被新技术催生出更多想象力。数字人民币、电子票据、便捷外国人来华支付……在多个场景,数字金融结出创新硕果,给市民、企业、外籍游客等带来便捷体验。

发展金融科技,拥抱数字化变革,北京始终走在前列。今年,北京已连续六年在《全国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榜单排名第一。近期,市委金融办联合六部门印发实施《北京市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金融发展示范高地。

数字人民币“飞入寻常百姓家”

打开数字人民币App,扫一扫完成支付,整个支付过程不足1秒……10月28日,家住石景山区西引力社区的市民王先生使用数字人民币缴纳了物业费、供暖费。这是北京市首笔用数字人民币支付的物业费、供暖费,标志着数字人民币在民生保障领域又一新场景的拓展。

市民租房也用上了数字人民币。最近,一位租房者在北京链家西派国际公寓门店通过数字人民币完成了租房交易的支付。今年10月18日开始,北京链家所有门店均已开通数字人民币收款业务。

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在北京开展了全国首批试点。2022年,数字人民币在北京冬奥会成功应用后,目前北京全域已转为试点地区。

医疗电子票据改革全面推进

电子票据在医疗和保险领域的应用也成为北京金融数字化变革的生动范例。

告别一沓子厚厚的纸质打印凭证,医疗电子票据理赔让大批市民感受到切实的便利性。经常带年迈的母亲前往医院就医的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过去,为了商业保险理赔,每次就医后都要到机器前排长队打印大量纸质票据。不光等待打印费时,回家后,还要整理纸质票据,拍照上传至保险机构系统,并通过快递等方式寄送。

事实上,纸质票据不仅让市民、保险机构工作人员都深感费时费力,还存在票据库存、领用、核销、流转管理难题,财政部门更无法实时掌握票据理赔信息。

2024年,北京金融监管局和北京市财政局协同推进财政电子票据在医疗和保险领域的应用。截至今年8月,全市已推动177家医疗机构完成了电子票据改革。目前,北京辖内已有86家保险机构实现功能对接,累计核验查询电子票据信息超400万次,完成理赔35万余笔,理赔金额超1.4亿元。

外国人来京支付享“丝滑”体验

金融数字化的便捷体验不仅惠及国内消费者、企业,也让外国人来京支付享受更“丝滑”的消费体验。

不久前的“十一”黄金周,来自韩国的李女士来北京前先做了“功课”,下载了微信和支付宝等手机应用,并成功绑定了自己在韩国常用的海外信用卡。在京的几天行程,李女士几乎所有消费都用微信和支付宝搞定,“线上支付非常方便,这次体验特别好。”

外籍游客使用银行卡也能在北京享受便利的支付体验。以北京地铁为例,变革正悄然发生,“外卡拍卡过闸”给外籍游客乘车带来了惊喜。所谓“拍卡过闸”,指的是外籍游客只需持维萨、万事达等银行卡在闸机识别区一刷,闸门就能零延迟、秒放行。

今年9月13日零时起,北京轨道交通创新服务再升级,在已支持银联卡、扫码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的基础上,27条地铁运营线路(含2条机场线、西郊线、亦庄T1线)全时段、全闸口具备境外银行卡非接触式刷卡过闸的条件,另外市郊铁路S2线也同步具备条件。

运用金融数字化手段,北京不断在打通境内外支付方面做文章。一方面,推动“外卡内绑”,境外银行卡可绑定支付宝或微信在国内商户消费;另一方面支持“外包内用”,越来越多境外电子钱包可在国内使用。

为激发数字金融发展动能,北京已完成全国首个金融科技创新发展五年专项发展规划,启动建设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和数字金融示范区,央地共同建设的国家级专业化金融科技风险防控基础设施——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已落地运营。根据《北京市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未来将充分发挥北京科技资源优势,支持数字金融底层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促进重大创新成果落地。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打造高能级平台,共谋海洋合作发展愿景
下一篇:北京打造数字金融发展示范高地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