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一方“病田”种啥啥僵,一剂“良方”稻谷满仓

绍兴成功研发国内领先耕地修复技术

周梦琪    2024-11-13 17:02:01    绍兴日报

平均亩产达750公斤!11月12日上午9点半,绍兴市农科院对越城区皋埠街道东湖农场试验田里的晚稻进行收割测产,测得亩产较其他种植户同品种亩产提升20%以上。这标志着该院耗时10年研发的“耕地土壤障碍因子消减技术”试验成功,正式进入推广应用阶段。

“看,产出的晚稻量大质优!”田边,手捧粒粒饱满的稻谷,绍兴市农科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孙叶芳异常开心。她介绍,此前,东湖农场这片约120亩的田地酸碱度偏高,土壤养分失衡板结,种啥啥僵,由此成了土壤修复试验田。“经过一年时间的修复,‘病田’不仅恢复了健康,而且比普通田地更肥沃更适种。”孙叶芳说。

“病田”是如何成为良田的?“通俗地说,就是使用含‘耕地土壤障碍因子消减技术’的生物炭基肥给田地调理。”孙叶芳解释,这样就可以在不耽误耕种的同时,不断矫正土壤酸碱度、提升土壤养分,从而达到改善土壤“基因”的目的。

如何保持耕地质量是个困扰全人类的难题。有关研究报告显示,天气、地理等自然因素,以及长期耕种和使用化肥等人为因素,都会导致耕地质量下降,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改善耕地质量的“良方”,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各地也都在开展这方面科技攻关。

“良方”得来不易。“耕地土壤障碍因子消减技术”,绍兴市农科院自2014年开始研发,主要针对耕地土壤酸化、盐碱化、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前期需要攻克生物炭基肥矫治养分失衡等关键技术,还需要在不同土壤环境中反复调试,难度很大。”绍兴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杨鲁告诉记者,该技术仅研发周期就长达9年,最近则将技术进行创新,实现成果的转化应用。

浙江省土壤污染生物修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叶正钱对“耕地土壤障碍因子消减技术”进行论证鉴定后认为,该技术已达国内领先水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李兆君说,该技术填补了行业领域多项空白,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推广价值巨大。

为方便推广应用,目前,绍兴市农科院已将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制备成的生物炭作为载体,结合“耕地土壤障碍因子消减技术”做成生物炭基肥。经测算,使用该炭基肥平均每亩基肥成本增加30~50元,但可减少一次追肥,作物全生长季化肥使用量减少30%以上,成本基本持平,产量和品质则可大幅提升。“接下来会联系科技企业,利用回收的秸秆大量生产这种炭基肥。”孙叶芳说。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绍兴片区式激活闲置资源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下一篇:合肥蜀山区:老厂房焕“新生”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