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截至今年9月末,安徽省银行机构为20.4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1454亿元——

普惠金融助“新农人”成长

2024-11-15 11:01:40    安徽日报

最近,利辛县胡集镇李圩村的花生种植基地迎来了丰收。李庆云站在花生地里,黝黑的脸上难掩笑容。

“我种的是高油酸品种花生,亩产可达800斤,效益不错。”李庆云告诉记者,今年计划扩大种植规模,但资金有点短缺,“以前不敢去银行,现在银行上门来,很快就为我发了15万元的信用贷款。”

利辛农商行在“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中,了解到李庆云有资金需求,立即组织人员上门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经过详细调查,确认李庆云无有效抵质押物,但本人诚实守信,且人品过硬,就为其发放了15万元的纯信用贷款——“金农信用贷”,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在该行的支持下,李庆云的花生种植规模持续扩大,本人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像李庆云一样,获得了便捷的金融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全省银行机构为20.4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1454亿元,较年初增长25.57%;保险机构为全省16.53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险保障869亿元。

农业生产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融资难是始终存在的问题。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少抵质押物和担保条件,银行提供贷款的成本比较高;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

为解决这些问题,安徽各级金融监管、农业农村部门和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完善机制、密切合作、协同作战,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生态体系。

记者在走访中获悉,六安市建立“乡镇包干制+金融顾问制”工作机制,安排专门机构对接种粮大户等经营主体;安庆市以13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依托,搭建覆盖全市的农业担保体系,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临泉县先后5次召开“送普惠金融政策进乡村”现场办公会,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难诉求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针对各地的资源禀赋,安徽省金融机构创新推出多个特色金融产品,擦亮特产名片,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以前我们养的是本地黄牛,生长速度慢,出肉率不高。有人从内蒙古、东北购买西门塔尔牛,拉到临泉进行育肥,效益很好,但养牛资金需求量大,没有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经营压力着实不小。”临泉县牧依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蒋振说,“去年10月,我带着‘牛票’踏上前往吉林的购牛路,在吉林东丰县某牧业养殖场购买育肥牛,签订完交易合同后,售出的育肥牛统一打上耳标、完成检疫后被装上返阜车辆,接到安徽农担机构的通知,银行立即点对点向吉林养殖场支付了63万元买牛款,真是太方便了,以往农业贷款缺少抵押物、担保限制多,像这样的跨省担保贷款想都不敢想。”

据悉,“牛票”其实是一纸担保授信证明,它通过吉林、安徽两省农业担保部门的大数据联网确认并担保授信,农户购牛时可凭这纸证明贷款交易,这样既解决了安徽农户买牛缺钱、吉林农户有牛愁卖的问题,也解决了金融机构有钱愁贷的问题,实现多方共赢、便民利企。

这样的创新越来越多。

安徽各金融机构针对各地重点产业和薄弱环节,为特色产业量身打造特色产品服务。黄山市创新推广民宿贷、古屋贷、旅易贷等一系列专属金融产品,太平农商银行引入担保机构提供组合贷款产品,解决民宿缺乏抵押物问题;亳州市上半年共创设小微担保、药商贷、金农信e链等35款中医药产业金融产品,利用大数据抓取、区分、筛选中医药种植养殖客户,今年前9个月累计发放中医药贷款248.57亿元;全椒县设立“一棵树”专项信用担保产品,将符合条件的薄壳山核桃种植户纳入范围,累计发放“一棵树”专项贷1.84亿元。

“上半年安徽各金融机构共走访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6.78万户,举办各级对接会2606场次,通过培训辅导、线下对接、进村入户、驻村服务等方式,深入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和融资需求。”安徽省委金融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会同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安徽金融监管局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专题活动,联合制定工作方案,不断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面、便利度提升。(何 珂)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绍兴片区式激活闲置资源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下一篇:北京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阶段性上浮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