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跨国”将军赤子情

——走进福建南安叶飞故居

张燕红    2024-01-05 11:18:32    学习时报

他生于国外,童年时返回祖国,一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他驰骋疆场南征北战,多年来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建立无数功勋,成为一名传奇的“跨国”归侨将军。他就是共和国开国上将叶飞。
  冬日暖阳,心怀崇敬,来到群山环抱的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镇占石村。革命年代,占石村是“安南永”中心县委金淘工委会所在地,有百分之九十的农户参加革命,27位英烈为革命献身,被称为“红军前哨”一颗明珠。未到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下矗立着叶飞将军的全身铜像,意气风发,形神兼备,尽显当年风采;侧立《开国上将叶飞》碑文,简要的语言诉说了叶飞将军辉煌的一生。继续前行,走近故居。这是一座二进五间连东护厝建筑结构的普通闽南民居,占地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历经百年,屡有修缮,块石砌筑的墙裙,白灰粉刷的土墙,厅堂和房间用的是普通的木隔扇,大门上方悬挂着“叶飞同志故居”匾额。
  叶飞故居现已作为陈列馆,分作“家乡童年、投身革命、烽火岁月、心系海防、建设祖国、余热生辉”六个单元布置,用300多件珍贵照片、文物和资料展现叶飞一生的经历。
  走进故居,正对大门的大堂正中,鲜花簇拥着叶飞将军半身像;堂前天井依稀可见的青苔,似向世人讲述叶飞将军的故事。房屋围绕天井分布,进门左侧的房间为“家乡童年”单元。旁边房间为“叶飞童年居室”,面积不大,陈设仅有一床一柜一桌一椅,叶飞在此生活到前往厦门求学。少年何妨梦摘星?敢挽桑弓射玉衡。叶飞,原名叶启亨,出生于菲律宾吕宋岛的一个华侨家庭。父亲叶孙卫是一位正直的中国人,从小教育他不忘祖国、不忘家乡。5岁时叶飞回国返乡,先上私塾启蒙,在深垵乡完全小学(今甄淘小学)读高小,后到厦门中山中学阅读进步书刊,14岁时就加入共青团,开始了革命的一生。
  走过大堂左侧的“投身革命、烽火岁月”单元,仿佛走过苦难辉煌、轰轰烈烈的革命年代。一颗从叶飞将军19岁时就留在其体内的子弹头,无声陈述着叶飞将军革命年代的艰苦与功绩。他是“打不死的铁将军”“抓不住的飞将军”,曾几次遭险情,身陷绝境,却都化险为夷;他是“围棋将军”,战场上他智勇双全、奋勇杀敌,一生征战,功勋卓著。叶飞在闽东地区开展革命运动,曾身中3枪,却大难不死;参与创建闽东革红色根据地,成立闽东独立师,带领队伍开展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多次挫败敌人围剿;抗日战争期间,率部在无锡东北黄土塘、浒墅关火车站、虹桥机场、黄桥、车桥等战斗中取得一系列胜利,山东宁阳三缴日军军械流传至今成佳话;解放战争期间,叶飞率部参加孟良崮、鲁南、莱芜、济南等战役,后渡长江、战上海、解放福建的战斗,在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
  走过大堂右侧的“心系海防、建设祖国”单元,一张张图片展示了叶飞将军在田间地头、建设工地、海防前线的,与工人群众同甘共苦同劳动,与前线官兵同心协力固海防。新中国成立后,叶飞将军一直在福建工作,先后担任福州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福建省省长,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第一书记。1958年,他指挥炮击金门,有力地维护了祖国统一;他参加农业劳动,看望工人、劳模,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克服自然条件恶劣和缺资金、少技术等困难,移山填海、劈山筑路,建成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1975年任交通部长,全面整顿生产秩序,努力振兴国家交通事业;1979年,叶飞奉命调到海军工作,致力巩固祖国海防事业。不管在什么岗位,叶飞都心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1959年,叶飞出去革命后首次返乡,那时叶飞已经在主持福建省委工作,但在群众面前没有一点架子,认真倾听群众诉说生活的不易。
  余热生辉,惟正足以服人。他是“拒腐蚀将军”,历任要职,始终光明磊落清正廉明,尽显共产党人的本色。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叶飞坚持清廉自守。他的三女儿叶葳葳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青海省海西自治州德令哈工作。她给叶飞写信道:“我分配到青海去了。”叶飞回信道:“青海虽远,没有新疆远,地势高,没有西藏高,那个地方既然有人工作生活,那么你也行。”1990年,叶飞及家人回乡探访,陪同的本地干部挤满一堂,纷纷提出要整修他的老宅,叶飞说:这屋还能用,就给村里公用;我对家乡毫无建树,就作这一点小贡献吧!
  走出故居,路对面就是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这是为纪念开国上将叶飞诞辰100周年和缅怀其他泉州籍华侨革命仁人志士而建的。博物馆占地面积2180平方米,全馆共收录泉州籍华侨革命人物213人,展示了叶飞等华侨革命先辈的出彩人生。缓缓走过,不禁感动于革命先辈不怕困难,敢于牺牲,为建立新中国无私无畏的革命气概;感动于革命先辈披荆斩棘,呕心沥血,为建设新中国奋不顾身的时代情怀;感动于革命先辈持身守正、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传承的优良家风。传承精神,是对先辈最好的缅怀,我们将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继续前行。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赓续中华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下一篇:苏中公学的革命历史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