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张澜眼中的毛泽东

“为人民而辛勤劳苦”

高中华 贾颖    2024-01-05 11:19:58    学习时报

 毛泽东与张澜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密切合作,书写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民主党派之间肝胆相照的历史佳话。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程中,张澜深切地感受到毛泽东“为人民而辛勤劳苦”。
    (一)
  张澜与毛泽东的最早相识,是在1945年8月的重庆。此前张澜通过阅读毛泽东的不少著作理解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的主张,毛泽东对张澜为和平与民主奔波的努力也十分赞赏,两人可谓神交已久。
  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应蒋介石的邀请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张澜不顾74岁高龄到重庆九龙机场亲迎毛泽东。国共谈判的紧张间隙,毛泽东会见民主人士,广泛团结社会各界力量,竭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8月30日下午,毛泽东第一次访问民盟总部特园。张澜对毛泽东说道,你为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富强,不顾个人安危飞抵重庆,实为敬佩,并斥责蒋介石不顾信义,在演鸿门宴。毛泽东称,民主在蒋介石那里已成为“时髦货”,共产党将以实际行动揭示其真面目,还阐述了《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的举措。张澜明确表示支持。张澜深知毛泽东是创造“中国的共产主义的人”,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是他敬仰毛泽东之处。
  9月2日上午,张澜代表民盟在特园宴请毛泽东,毛泽东动情地说道:今天我们聚会“民主之家”,今后共同努力,生活在民主之国。在张澜看来,这是毛泽东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象征。一向审慎持重的张澜在目送毛泽东离开特园后感慨道“得天下者,毛润之也”。
  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秘密部署阎锡山进犯上党地区,令张澜等极为愤慨。9月15日,毛泽东第三次到访特园,张澜坦言蒋介石已丧失民心,全国人民把期望寄托于共产党人身上,你们一定要坚持,好为中国保存一些干净土地。毛泽东坚决表示中国共产党定会针锋相对、寸土不让。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共产党追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诚意,张澜主动向毛泽东建议,国共谈判一旦达成任何协议,应公诸于众,以防蒋介石将来不认账。毛泽东欣然采纳。张澜还提出给国共双方写一封公开信,毛泽东深表认同,赞誉张澜“老成谋国”。9月18日,张澜在《新民报》上发表《致国共两党领袖的公开信》,呼吁全国人民公开争取和平、避免内战。
  毛泽东三访特园会晤张澜,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与民盟的合作诚意,双方达成了今后在重大政治问题上事前协商交换意见、共同商讨后采取一致行动的协定。张澜曾向来访的朋友介绍重庆谈判情况,称赞毛泽东顺应民情,不顾个人安危,到重庆谈判,令他很受感动!
    (二)
  1949年6月10日,毛泽东与张澜第一次在北平见面。会面前毛泽东嘱卫士长李银桥帮自己找一件好些的衣服以示尊重,而李银桥发现所有衣服都打着补丁,最后毛泽东就身穿补丁衣服见了张澜,给张澜留下了深刻印象。席间,张澜赞叹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则谦虚地将成功归因于党的集体智慧和全国人民的支持,认为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恪守谦虚、谨慎、勤劳、节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张澜称:主席讲的前八个字,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少数人能够做到,但要做到这后一句话就很难啦!恐怕这也是历来为政者的病根之所在吧?毛泽东深表认同。据张澜之女张茂延回忆,父亲经常见人就说这几句话,临终前让来医院看望他的民盟组织部部长转告全体盟员牢记这一教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次日,毛泽东为张澜举办接风宴,餐点十分简朴:苦瓜、豆腐、藤藤菜、豆芽,外加一碗汤、一小碟辣椒。毛泽东解释道:我没有好酒好菜来招待您,我们共产党人最重视的是谦虚谨慎,勤劳节俭。张澜深受触动,在他看来,共产党是真正为国为民的党,“谦虚谨慎、勤劳节约”,便是他们的伟大之处。
  毛泽东在生活上对张澜关心入微。每当党中央于夏季开会时,考虑到年迈体弱的张澜怕吹风,特意吩咐会议室不得开电扇。看到毛泽东与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已汗流浃背,张澜有所顾虑,毛泽东却道,“敬老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表老不必客气”。张澜在致友人的信中说,通过与中共领导人多次接触,“觉得他们最不可及者,即是谦虚、谨慎、勤劳、节俭数点”。
    (三)
  新中国成立前夕,张澜深知“革命难,建设亦不易”的道理,于上海解放后致电祝贺毛泽东,对国家未来深表关切,“兹值战后困难较多,如何安定如何建设,想早在诸公运筹策划中,澜不久将与罗努生兄等来平聆教”。毛泽东在复电中表示今后工作重在建设,亟待张澜及其他民主人士共同努力。张澜在给四川、西康朋友们的一封公开信中谈及国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其中引用了毛泽东的一句话:“我们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对新中国的美好未来充满了信心。
  党中央在决定抗美援朝之际广泛征求意见,张澜坚定表示:要是中央定了,那我就带领民盟坚决抗美援朝。在宪法草案筹备期间,毛泽东多次征询张澜的看法。这种坦诚的交流令张澜深受触动,在与友人交流中谈到,“目睹中共领导人无一不以人民疾苦为念而忘却个人安乐,日以继夜,为人民服务精神所感召不能不勉以衰老之身竭其诚悃,尽其绵力,以服务于人民”。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中,张澜拥护土地改革法草案,充满信心地说:“我们相信伟大的毛主席,一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克服革命胜利中的财经方面暂时的困难,走向光明灿烂富强康乐的前途”。
  1950年2月,中苏双方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张澜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称毛主席、周总理这一次回国,带来了七万万人民紧密结合的坚定意志和空前无比的强大力量,并对毛泽东表示诚恳的慰问。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之际,张澜撰文祝贺,指出事实证明毛泽东旗帜下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最可信赖的领导者,毛泽东旗帜下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道路,是中国人民解放自己建设国家最正确的道路。尤其强调,没有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没有毛泽东主席旗帜下的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83岁高龄的张澜饱含深情地回顾了中国人民不懈的奋斗历程,赞叹“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和劳苦功高的毛主席”。
  在张澜看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局面得益于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中国人民应在其带领下“精诚团结,共相勉励,以完成建设新中国新社会的历史使命”。张澜深信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事业是正义之事,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赓续中华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下一篇:苏中公学的革命历史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