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欧阳修编撰《新五代史》

龚齐珍 孟秀    2024-01-05 11:28:43    学习时报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后以太子少师致仕,赠太子太师,谥“文忠”。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影响了宋朝一代文风。他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也成就卓著,苏轼称他“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在史学方面,他与宋祁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以下简称“欧史”)。一个朝代有两部正史,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唐和五代。与《新唐书》官修不同,《新五代史》是唐宋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因而独具特色。
       缘起与成书:修史鉴今
  唐末五代,天下纷扰,割据势力迭兴迭废。五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由于战争频仍,导致经济凋敝,民生困苦,社会秩序大乱,用欧阳修的话来说,“于此之时,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弑相寻”“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扫地而尽于是矣”。关于这一段历史,先是有宋初宰相薛居正(912—981年)监修《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又称《梁唐晋汉周书》,以下简称“薛史”)。宋初修五代史,意在探寻治乱之道,正褒贬、资治鉴。《修五代史诏》云:“唐季以来,兴亡相继,非青编之所纪,使后世以何观?近属乱离,未遑纂集。将使垂楷模于百代,必须正褒贬于一时。”《旧五代史》开纂于开宝六年(973年)四月,至次年(974年)闰十月书成,历时一年半便成150卷。薛史诞生60余年,欧阳修又独撰《新五代史》,欧史成书和出版后,薛史的关注度逐渐降低。
  缘何欧阳修要凭一己之力重修新史?其一,薛史成书时过速且出于众手,其重在拾掇典故旧闻,义理上“垂楷模”“正褒贬”的追求难以完全实现,且当时还存在部分割据政权,北宋统一后,国家政权才逐渐稳定,时人渐渐对仓促成书的薛史不满,建议重修五代史。其二,欧史的诞生源自作者更为明确而迫切的现实关切。欧阳修于景祐元年(1034年)任馆阁校勘,面对北宋政权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他曾感慨,“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此甚可叹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欧阳修认为《旧五代史》多有繁猥失实,起不到“垂劝戒、示后世”的作用。为革时弊,他一方面与范仲淹等人积极倡导新政,同时极力推动经学“变古”,试图扭转宋初以来学界的守旧风气,以为政治变革之羽翼。故重修五代史有很强政治功用,是其政治理念的集中体现。欧阳修自景祐年间修撰《新五代史》,直至其晚年,历时30余载,可谓苦心孤诣、耗尽心血。皇祐五年(1053年),欧阳修在写给友人梅尧臣的信中谈及“整顿了《五代史》,成七十四卷”。同时又叮嘱友人,“此小简立焚,勿漏史成之语”。欧阳修深知“笔削旧史,褒贬前世”,斯事体大,疏忽不得。他慎之又慎、精益求精,还要再精加考定,才愿意公之于世。欧阳修去世后,宋神宗始诏取其书,后付国子监刻印。欧史一出,就大为流行。北宋亡后,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下诏“新定学令内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所撰”。至于南宋,更是独尊欧史。
       体例与内容:推陈出新
  虽然欧史的一些内容也取材于薛史,但无论体例还是内容,两史都有较大不同。薛史将五代各朝断代为史,独立成书。各书之中,先本纪后列传。传主死于某朝则列入某朝传中,且不设类传。这样的设计,操作非常方便。五书之后,便是记载割据政权的《世袭列传》《僭伪列传》以及《外国列传》。薛史尊五代为正统,十国为伪朝,意在凸显继承后周的宋代为正统。但从实际历史情况来看,十国与五代并立于世,不分正伪,以立国时间论,十国犹长于五代。且《外国列传》中的一些内容,也并不恰当,这也是薛史用时短的原因之一。
  欧史记载的时间断限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称帝至后周世宗显德七年(960年)北宋建立,共计50多年的历史。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十卷、十国世家年谱一卷、四夷附录三卷。体例上效法《史记》,不以朝代为界限,将梁、唐、晋、汉、周五代的本纪、列传分别贯通。列传后,十国立为世家,不同于薛史列入《僭伪列传》,不以是否得到中原王朝的认可而区别正伪。这些都是欧阳修大一统历史观的体现。列传部分,以类传形式设立,分为《家人传》《死节传》《一行传》《唐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等。名目繁多的列传,最能体现欧阳修的褒贬。如将皇室传记分别入《家人传》,强调血缘宗亲是礼法正统;将不专事一朝之人列入《杂传》,将在唐禅位于梁过程中有功于后梁的六名唐朝重臣列入《唐六臣传》等,指斥不忠、褒扬死节。对历仕多朝的大臣冯道(882—954年),薛史赞其“得大臣之体”,欧史则列入《杂传》以示贬抑。当然,这样的体例编排也有一定的不足,就是强行分类未必完全准确,且有的类目人物过少,比如《宦者传》只有两人,比例失衡。欧阳修之所以这样编纂安排,应该还是出于褒扬贬抑的教谕目的。
  典章制度为历来史家所重,薛史编为天文、历、五行、礼、乐、食货、刑法、选举、职官、郡县十志。欧史则以“五代礼乐文章,吾无取焉”,只作司天、职方二考。欧阳修认为五代十国时期礼乐崩坏、斯文扫地,所以只记述了天象历法和地理沿革,也即为现代所说的自然地理。欧史中的《司天考》整合汇总了薛史中的《天文志》《历志》《五行志》,以编年记载。同时《职方考》也对薛史中《郡县志》进行了增减,并采用表谱形式。欧阳修对典章制度颇有研究,在修撰《新唐书》诸志中便多有创见。清代学者王鸣盛评价《职方考》:“此考虽简略,然提纲挈领,洗眉刷目,此则欧公笔力,非薛史所能及。”
       价值与评说:固本兴新
  古今论者对薛史的评价较为一致,其优点主要集中于史料丰富翔实,而缺点在于叙次烦冗。薛史史料主要来自五代实录,保存了五代时期大量的诏敕、奏疏,且修撰人员大多有亲身经历,存史价值很高。司马光撰《资治通鉴》,胡三省作《通鉴注》,皆注意利用薛史,明朝修《永乐大典》时也多录其文,都是出于对其史料的信赖。因《永乐大典》已散佚,现存不足原本的4%,辑佚本《旧五代史》的资料尤显珍贵。
  欧史后世评论甚高。其凝聚了欧阳修毕生的新儒学思想与政治理念。苏辙称“法严而词约,多取《春秋》遗意”“与迁、固相上下”。南宋以后,理学大盛,欧史以史明经的春秋笔法,更受学人欣赏,加之欧阳修声名之重,欧史地位愈发提高。清代学者赵翼云:“欧史博采群言,旁参互证,则真伪见而是非得其真,……卷帙虽不及薛史之半,而订正之功倍之,文直事核,所以称良史也。”“文直”是指效法《左传》“尽而不汙”,秉笔直书,褒贬善恶。欧阳修以文入史,笔法精严,深得《春秋》之意,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其“一笔一削,尤具深心,其有裨于风教者甚大”。“事核”是谓考辨之功。单就史料而言,薛史编撰仓促,对史料的考辨显得不够精细。相比之下,欧史在史料搜集广度方面则更有过之,除五代实录外,又有南唐、吴越、北汉等地史料,以及金石、野史、笔记等材料,所以后人誉称《新五代史》“减旧史之半,而事迹添数倍”。
  欧阳修编撰《新五代史》时,可资参考、依据的史料较薛居正编撰《旧五代史》时更为丰富,因此,欧史不仅增补了新的史料,同时还对薛史中的错谬进行了订正。此外,欧史在内容叙事上强调“简而有法”“删繁存要”,坚持“善恶明”“是非公”的原则,加上欧阳修自身深厚的文学修养及卓越的政治才能等原因,相对于薛史的因袭墨守,欧史则更加规范、严整,更具创新性,更有纪传体通史的独具特色。当然,对于欧史,也有学者认为有不足之处,如清代史学家钱大昕认为:“欧阳公《五代史》自谓窃取《春秋》之义,然其病正在乎学《春秋》。”
  总之,在已有官修《旧五代史》的情况下,欧阳修秉持以春秋笔法阐释微言大义之心,融汇儒家治世主张,编撰《新五代史》,其修史精神值得赞叹。这部书结构严谨、选材讲究、文辞凝练,史论结合、自成一家,既是五代十国历史资料的重要参考,也为后世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赓续中华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