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陕西延安:

以“红色+”为城市建设凝心聚力

秦 毅     2024-02-05 14:15:45    学习时报

“在延安一路走一路看,一处处革命旧址、一件件革命文物令我深受触动。延安是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更是一座充满信仰力量的红色之城。”近日,在陕西延安游览参观的南京游客吕华感慨万千。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凤凰山、枣园、杨家岭、南泥湾……在延安3.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革命旧址星罗棋布。这些革命旧址“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聚全民力量砥砺前行的精神源泉。延安广大文旅工作者积极作为、不断开拓,因地制宜探索出红色旅游带动、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格局,让伟大的延安精神贯穿于延安发展的方方面面,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在红色之旅中重温革命信仰

不久前,在现场300余名全国劳模和500余名游客共同见证下,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2023演出季圆满收官。精彩的歌舞表演向全国各地游客发出邀请,欢迎在新的一年来延安,身临其境感受红色精神。

“自2011年首演以来,《延安保育院》已累计演出5000余场,接待游客450余万人次,成为来延安旅游‘必打卡的红色演艺’。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灵魂和核心。2023演出版本从故事表达、艺术呈现、舞美视效、技术革新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改版升级,致力于以更加生动的舞台演绎弘扬和诠释延安精神,彰显烽火岁月中的大爱情怀。”陕旅集团延安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新的一年,要紧跟红色旅游大发展战略,持续深耕红色文化沃土,努力将红色演艺与更多旅游资源创新融合,打造更加具有吸引力和体验感的文旅融合新场景,用心用情讲好新时代的“延安故事”,助推延安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不久前,圣地河谷·金延安度假区荣获“全国黄金旅游目的地”,这是该度假区继获得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陕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后获得的又一项殊荣。金延安以红色文化为核心,不断探索“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了中国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模式,将文化演艺、主题民宿、康养旅居、红色研学等多元化业态相结合,构建起集“养、宿、体、智、娱、旅、研、教”为一体的大型文旅综合体。即便在冬季,也有冰雪运动、温泉水疗、特色民宿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

“产品创新不仅是对延安旅游资源的再认识、再挖掘、再开发,更是迎合游客消费心理、把握旅游市场规律而必须做的尝试。延安旅游应形成以‘红色品牌’为主导,以红色为背景色,以黄土、人文、风情、景观、黄河、瀑布、峡谷景观为色彩的大旅游格局。”延安市宝塔区政协主席魏恒说。

让红色精神与生产生活同频共振

进入延安吴起县图书馆,“新长征党建主题馆”大气庄严的风格引人注目,这里汇集红色历史、党史教育、廉政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拥有纸质图书3000余册、数字图书50余万册,用红色精神凝聚力量,助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图书馆是市民文化休闲的重要阵地,人气旺,书香浓,阅读、视听资源丰富,馆内本身就购置有相当数量的红色书籍,这为我们建设清廉图书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吴起县图书馆馆长史建宏表示,吴起县图书馆坚持以读者为中心,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持续打造好党员和市民读者的“红廉加油站”,推动红色精神传播与全民阅读同频共振。

同样,延安市宝塔区川口村坚持以“红”字引路,将花卉大棚、红色资源、党建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打造“农村党建+绿色产业+红色旅游”的“1+1+1”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川口村开展红色载体打造、红色景点创建、红心党性锤炼、红色文化宣传等一系列工作,把红色资源“亮”出来,让红色故事“火”起来,让红色教育“活”起来。通过打造“一室一广场一阶梯”的红色阵地,将延安县委、县政府旧址与村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红色阶梯整合利用,让村民学文化、长知识、强思想、提技能,日子越过越红火。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持续革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近年来,延安市将重大项目作为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着力点,跟进南泥湾现代休闲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延安长征文化旅游复合廊道示范段建设、延安1938文化街区提升改造项目等一大批文旅项目。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追求、纪律、作风的体现,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大文旅工作者要把弘扬延安精神贯穿于工作实践中,激发文旅奋进力量,在守正创新中书写好延安文旅工作新答卷。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江城梅花处处开
下一篇:福暖四季 龙腾九州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