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磨道学堂”走出的红色文艺家

——走进河南三门峡曹靖华故居

王永武     2024-02-26 10:34:56    学习时报

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五里川镇路的沟口村,四围山势灵秀,北面背靠雄伟峻峭的熊耳岭,西临九龙山,群山环水流清澈如明眸,掩映着绿树野花。这里恰好处于长江、黄河流域交汇之地,也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曹靖华的出生地。怀着对曹靖华的敬仰,我专门前往五里川镇路沟口村,去探询他的成长轨迹,感悟这片孕育出一代文学大师的沃土。
  1987年9月8日曹靖华去世后,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介绍了他的生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听到曹靖华去世的消息,曾亲笔题词:靖华同志一生为革命事业和文学、教育工作奋斗不懈,功劳卓著。他是我的良师益友,高风亮节,殊堪怀念。
  曹靖华故居是一座土木结构组合式庭院,其建筑以砖石筑基护角为架,土坯垒砌为墙,青瓦盖顶、飞檐斗拱、古朴典雅,是有着传统文化特色的两进四合院。院外墙壁上刻着“耕读传家三余读书”等诸条曹氏家训。听当地人讲,这个院落始建于清代早期,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
  故居门前的一副石磨、一块无字碑和一眼辘轳井吸引了我的目光。据介绍,曹靖华的父亲曹植甫是晚清的一名秀才,因痛恨政治腐败,无意功名,自愿选择躬居山野,耕读传家,设校授徒,专心致志开办新式教育,启迪后进。曹靖华六七岁时就开始和父亲一起在这副石磨上推磨磨面,曹植甫老先生将磨台上的面粉抹平,用手指写出“礼义廉耻”等字样,逐字诵读、逐字解释,每推一圈磨,父亲就教他认一个字,曹靖华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称自己启蒙于这所“磨道学堂”。
  “品似春山蕴藉多,文如秋水波涛静”,在曹靖华故居大门两旁,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副对联,也是对曹靖华一生光辉事迹的客观评价。
  走进这座古朴幽静、书香典雅的普通豫西民居,西厢房客厅正中央悬挂着鲁迅先生亲笔撰写的“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桌上摆放着曹靖华先生的半身雕像和一摞摞厚厚的作品。在南北厢房展厅,分别以“走出伏牛山”“奔赴光明地”“文化使者”“教书育人”“最后十年”等版块,以实物、图片、题词等形式详细展示了曹靖华先生伟大又光明的一生。
  1916年,曹靖华考入开封省立第二中学。走出伏牛山那一刻,他就立下志向:愿作一只报晓的雄鸡,把人们从睡梦中唤醒;愿做一根小小火柴,将藏有豺狼的原野烧他个烈火熊熊;或像一头辛勤的黄牛,默默地吃草,不停地耕种。
  一部部作品,一张张图片,记录着曹靖华做出的巨大成就,也反映出他的伟大品格。1919年,在席卷全国的五四运动中,曹靖华与进步同学成立了“青年学会”,并创办《青年》杂志宣传五四精神。1921年,曹靖华到上海外语学社跟杨明斋学习俄语。当时的外语学社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基地,他在此加入了青年团,并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读书。
  从诸多展品中可以看出,瞿秋白、鲁迅两人和曹靖华关系密切,对他的影响也最大。在莫斯科,他与瞿秋白相识并成为挚友。瞿秋白鼓励曹靖华说:“中国的文艺田园太贫瘠了,希望你做一名引水运肥的‘农夫’。”1923年回国后,曹靖华翻译的苏联作品《蠢货》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而后,他将鲁迅的《呐喊》推荐给瓦西里耶夫。瓦西里耶夫读后很感兴趣,遂把其中的《阿Q正传》译成俄文本。曹靖华为作者和译者之间传递信件,从此与鲁迅开始了多年的交往,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展示柜里的各种版本的《铁流》中,1931年由曹靖华翻译、瞿秋白代译序言、鲁迅编校并自费印刷的《铁流》最初版本最为珍贵。这部当时仅印了1000册的“禁书”,凝聚了曹靖华、瞿秋白、鲁迅的大量心血。在苏联任教期间,曹靖华翻译了大量苏联革命著作,并寄给鲁迅,再由鲁迅转给已经回国的瞿秋白。由于他们坚忍不拔的努力,《铁流》译本这部作品在岩石似的重压下终于得以问世,在读者眼前“开出了鲜艳而铁一般的新花”。
  除了翻译作品,曹靖华还坚持自己的文艺创作,写出了《抗战三年来苏联文学之介绍》《论达卡耶夫》《高尔基生平》《抗战以来苏联文学在中国》等文章和大量的优秀散文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曹靖华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授,用很大的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去。他衣着朴素、神态谦和,说话还带着河南口音,讲起课来语言生动、声情并茂,很富有情趣,深受学生喜欢。他先后担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1956年至1964年,曹靖华任《世界文学》主编工作,为推动、发展中苏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不仅荣获列宁格勒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而且被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友谊勋章。
  曹靖华的一生,是在孜孜以求,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中度过的,即使生病后躺在病床上,还坚持撰写文章、审阅文稿、接待来访,关心教育、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董必武曾以“洁若水仙幽若菊,梅香暗动骨弥坚”的诗句,赞赏他高尚的革命情操。
  走出故居,已经是星斗满天,我们还沉浸在对曹靖华先生的无限追思和崇敬中。云山苍苍,河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福暖四季 龙腾九州
下一篇:沂蒙革命根据地如何改善民生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