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金山书院:讲述文化自信自强的潮州故事

江马铎 彭少聪    2024-02-26 11:05:30    学习时报

金山,又名金城山,自古为潮州人文荟萃之所,府署所依之地。宋代,潮州知军州事王汉大规模开辟金山,文人墨客勒石其间。有朱熹手迹“拙窝”、大书法家米芾的“第一山”等三十处石刻。潮州有八景,金山占其二,金山古松、北阁佛灯皆为潮州名胜,此外,金山上还有号称“广东第一井”的金山古井。
  “君不见金城山,千寻奕奕高莫攀,古来贤达生其间。”这是明代潮州大儒林大春关于金山的诗句。金山书院早已成为粤东文化地标。时至今日,金山书院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仍不断探索现代书院文化传承新路,向世界讲述文化自信自强的潮州故事。
  据清《海阳县志》载,明天顺年间,潮州知府陈瑄在金山上修建玉华、北山书院,延聘邑人陈明德讲学。陈明德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门下,与阳明学说潮州领军者薛侃交往颇深。薛侃与杨骥、杨鸾等潮州王门学派中流砥柱,也曾经在金山讲学,广泛倡导和传播阳明学说。
  漫长岁月里深厚的文化积淀,成就了金山培育英才的优越环境。清光绪三年(1877年),潮州总兵方耀拨款,饬令绅士郭廷集,在周敦颐祠旧址创建金山书院,作为九属生员肄业之所。院前设崇道堂,后方建有景韩楼。院北山腰处环建斋舍七十余间,同时修建亭台,栽种梅、柳、桃、杏等花木,并建立总督瑞麟、巡道凤安二公祠。这项工程直到光绪六年(1880年)才宣告竣工。
  光绪十三年(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巡阅政务来到潮州,这位对中国近代教育有着深远影响的名臣,也与金山书院结下缘分,由他饬建的藏书楼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落成。光绪二十年(1894年),惠潮嘉巡道曾纪渠又拨赎锾三千金,让潮州知府方功惠购书充实藏书楼。
  经过前后十多年的建设,这所晚清潮府一流书院,越发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风采。饶宗颐《潮州志补编》引述《韩江记》《金山概览》云:“楼阁参差,恍如图画”“俯临韩江,古木奇石,风景佳胜”……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教育事业也逐步进入转型阶段。这个时期的金山书院,对本地区的教学风气,颇具引领和带动作用。
  清代中后期,各地书院基本成了科举的准备场所,承担着与地方儒学互为补充的职能。而金山书院首开“延师课经古”的做法,聘请学术水平高超的主讲,教导生员研读儒家经典。陈维岳、廖廷相、吴道镕、温仲和等名贤,曾相继担任金山书院掌教。他们师承岭南著名学者陈澧,均是当时广东文化学术中心“学海堂”的弟子。
  尤为值得一书的是吴道镕(1853—1936年),字玉臣,号澹庵,广东番禺(今广州)人,祖籍浙江会稽(今绍兴),1875年中举人,1880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厌倦仕途,返粤潜心经典,长期从事讲学。他先后执教韩山书院、金山书院达七年之久,培养了大批出色人才。他还担任光绪《海阳县志》总纂,为潮州留下极具史料和学术价值的文献。
  吴道镕和温仲和还兼习西学,在潮州学界从“旧学”向“新学”过渡的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温仲和主持金山书院五年多,他亲自编写《代数几何算稿》,传授学生算术知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金山书院改办为潮州中学堂,聘温仲和为总教习,次年他因积劳成疾病逝,享年55岁。他主持金山书院时期,影响了一批优秀学生,孕育了为后世所称道的“潮州学派”,温廷敬、饶锷、饶宗颐等,均是其中佼佼者。他们更加关注、搜集地方文献,运用科学、严密的方法,从事整理和研究工作。
  金山书院残存的匾额,至今仍摆放在山腰上,见证着金山百余年间的沧桑变幻。
  新中国成立之前,潮州中学堂先后易名为省立潮州中学校、省立金山中学等,继续为潮州培养优秀人才。抗日战争爆发后,金山遭到炮火轰炸,学校一度搬迁至凤凰山区。
  革命年代,金山是新文化的沃土。李春涛、杜国庠等中国马克思主义先驱任教金山中学,而梅益、洪灵菲、戴平万等左联志士,则是金山中学高才生,中学期间新思潮的启蒙,指引着他们一步一步走上革命道路。1949年10月23日潮州解放,第一面旗帜也是由金山中学师生亲手制作、在金山上冉冉升起。
  今天,漫步在这片教育的热土上,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科学馆(现为金山校史馆)、千年园、选堂书廊、新“金山书院”石碑、《潮州韩文公庙碑》石屏风、“中华文明”浮雕等景观,在彰显金山千年文化特色的同时引领着金山人立德修身、立志成才。
  如今,潮州金山书院进行改造提升,成为广东省第一批挂牌成立的岭南书院之一。孩子们来到金山书院,在“非遗青春 识图寻宝”活动中闯关打卡,参与非遗知识竞猜,制作潮州麦秆画、潮州嵌瓷、潮州剪纸和潮州木雕;名家大咖汇聚金山之巅,纵论潮州发展;亲子家庭探寻潮州生物多样性之美……以“金山观潮”之名,丰富的活动,让市民和游客在潜移默化中体味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福暖四季 龙腾九州
下一篇:讲好殷墟故事 传承中华文明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