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浙东运河文化园: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邵声     2024-03-15 14:53:03    学习时报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开凿至今逾2500年,蜿蜒纵流近3200公里,贯穿三大平原、五大水系、八大省市,不仅促进了中国南北之间的交通运输、经贸往来、政治联系,还融汇和哺育了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大运河文化。千百年来,大运河奔腾不息,大运河文化绵延不绝,滋养着中华文明,传承着中华文脉,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活态遗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其中浙东运河既是我国建成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我国至今仍在沿用和保存最好的运河,它的沿线积累了大量的文化遗存,是见证和记录大运河千年水脉、史脉、文脉的一条重要廊道。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浙江省绍兴市于2019年决定实施浙东运河文化园建设工程。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考察浙东运河文化园,察看古运河河道和周边历史文化遗存,了解浙东运河发展演变史和大运河保护等情况,强调“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通汇古今的文化之河、文明之河
  浙东运河发轫于春秋晚期越王勾践修凿的山阴故水道,起先用于挡潮、排涝和农田灌溉,之后航运功能不断提升。至汉唐时期,随着鉴湖的兴建与西兴运河的凿通,浙东运河的水道不断延长,体系日益成型,不仅与姚江、甬江、钱塘江等自然水道相连,还与京杭大运河衔接,成为一条横贯东西的航运通道。到了宋代,浙东运河自钱塘江经绍兴、宁波通海的完整水运体系彻底形成,航运地位更加突出,既是通济天下的关键枢纽,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元明清时期,浙东运河的航运地位有所下降,但仍发挥着区域性的航运、水利作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浙东运河是一条跨越时空的水利之河、水运之河,更是一条通汇古今的文化之河、文明之河。悠悠千载,浙东运河滋养了绍兴、宁波、百官、丰惠、余姚、慈城等闻名遐迩的古镇名城,孕育了王充、贺知章、陆游、王阳明、鲁迅、蔡元培等流芳史册的名家先贤,积淀了绍兴黄酒、嵊州越剧、越窑青瓷、水乡社戏、藏书楼阁、桥梁古塔等璀璨夺目的文化印记,留下了“大禹治水”“卧薪尝胆”“一钱太守”“曹娥救父”“梁祝化蝶”等家喻户晓的典故传说。这些灿烂的文化遗产共同铸就了浙东运河文化,并由大运河畅达的水脉经络流向四面八方,为华夏大地注入了“何以中国”的文明力量。
  浙东运河迎来了新的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浙东运河迎来了新的篇章。一方面,通过多次大规模整修,尤其是曹娥江大闸工程、浙东引水工程、杭甬运河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浙东运河的河道条件和沿河设施都有了很大提高,能够在现代的航运、防洪、灌溉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借助文化园、博物馆、历史文化街区等形式,浙东运河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有力保护,并有机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比如,2003年建成的绍兴运河园,就是基于现代理念而设计的集历史、文化、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对浙东运河列入中国大运河申遗范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运河的文化地位,指出“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2013年5月,浙东运河被纳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由浙东运河、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组成的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印发,为大运河沿线发展谋篇布局,浙东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迎来历史最好时期。同年,绍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绍兴运河园水陆交通区域建设浙东运河文化园。
  千年古运河以昂扬姿态汇入新时代
  浙东运河文化园总建筑面积约12.4万平方米,分为文博、文创和文旅三大区块,包括运河博物馆主馆、运河博物馆副馆(淡水鱼水族馆)、国际垂钓竞技中心、文商旅区、公园等。文博区以浙东运河博物馆为主要建筑,旨在展示和挖掘浙东运河文化、淡水鱼类科普展示与教育等。浙东运河博物馆是浙东运河文化园的主体部分,以“水波为笔,帆船为墨,水墨丹青,千年画卷”为设计理念,运用“古韵今作”的建筑手法创造出既有传统气韵、又独具时代精神和标志性的视觉形象,立体演绎浙东运河2500多年发展演变史,系统展示运河沿线人文历史价值内涵。
  文创区以运河文化产业用房为主要建筑,用于培育和发展浙东运河文创产业,文旅区主要建筑为垂钓服务中心、文旅用房和社区服务中心,规划承办国内外各类垂钓赛事、文旅活动等。这两个区块主要是在运河生态、文化基础功能之上,完善旅游、休闲、商贸、居住等功能业态,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景式消费场景,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让古运河和城市融合产生新的吸引力、沟通力、发展力和生命力。浙东运河文化园的“三文”融合发展模式很好地统筹和平衡了遗产保护、文化传承、活态利用三者的关系,使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令千年古运河以昂扬姿态汇入新时代。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先驱》:早期青年团工作的指南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