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君子文化中的平等观念

2024-03-22 09:53:02    学习时报

 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它与自由、公正、法治等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重要本质的规定。平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但是平等的观念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在人们头脑中自发产生。切合人们生活实际和心理预期的平等观念,只能从人们现实的生活实践和滋养其观念成长的文化土壤中产生。中国素有君子文化的深厚底蕴,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培育当代中国的平等价值观念,应该立足于中华君子文化的深厚土壤。
  一提到“君子”,人们总是会把“君子”与普通人区别开来。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君子”总是那些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和掌握较多资源的人。换言之,君子与常人不同,君子相对于常人,总是享有更多的声名、地位和权益,这使得君子往往成为常人仰望的对象。尽管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具有等级意味,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君子文化排斥对平等的追求。相反,传统君子观念中也蕴含着一种特殊内涵的平等观念。以儒家君子观为例,儒家君子文化不但论证了生命先天的平等、人格平等,也通过自然生命存在差异的客观事实,揭示出社会分配的正义所在。这种平等观乃是在对天地万物多样性的本然事实中,追求应然意义上的平等。
  儒家君子文化强调生命的先天平等和人格平等。儒家的君子观建立在儒家对作为万物本体和秩序本原的“天道”理解基础之上。如《礼记》说:“君子合诸天道。”天道是人类行为的根本法则和标准,人类只有按照天道行事,才能成就自身的道德,获得美好的生活。君子就是那种自觉认识天道并按照天道的要求行动的人。君子以天道为圭臬,自觉以天道为法,故曰“君子贵乎天道”“君子以道充为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才明确说“君子之道,天之道也”。而儒家讲的“天道”,其实质是天地创生万物之道,“天只是以生为道”“天地之大德曰生”。因此,一个人是否具备君子之德,首先体现在他对待生命的态度上。上天有好生之德,君子亦当有重生、乐生、厚生之意。真正的君子,必是那种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仁爱生命的人。生命是平等的,没有哪一种生命生来就贵于其他生命。
  每一种生命其实都是宇宙这个大生命的有机构成,共同支撑着自然宇宙的生生不息。在理论上,万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生命之间存在着命运与共、休戚与共的关系。因此,保证各种生命的和谐生长,也是谋求人类永久生存的根本途径。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尽管拥有特殊的存在理性,但也不能任意处置自然生命。只有“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各正性命”,人类也才有未来。
  形式上的等齐划一不是真正的平等。虽然儒家承认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但是儒家同时认为,由于各种生命也存在着自然生理上的差异,包括形体上的差异,能力的大小以及后天的勤劳与否,这会导致生命对于资源的需求和创造性方面具有天然的差异。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荀子也说:“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生命存在自然的不平等,这是客观事实,这决定了不同的生命也具备其特殊的生命需求。因而,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必须从生命的这种本然事实出发,通过“因物制宜”的分配方式,给其所应得。我们不能不顾这种自然差异的事实而强求同一对待不同的生命个体。我们也不能不顾个体后天的努力和贡献程度而均分社会资源。否则,我们不但不能恰如其分地满足不同生命个体的具体需求,也无法做到激发社会的创造力,从而保证社会的不断发展。因此,儒家认为,“维齐非齐”,也即单纯追求形式上的等齐划一,不是真正的平等。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平等。儒家还认识到,生命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但是客观的自然事实,也是宇宙生机和社会活力的根源所在。宇宙之所以呈现出万物的生生不息,各种生命的繁荣,根本原因即在于宇宙蕴含着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要素,这也是天之为道的运行机制,“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同而协调配合,从而造就万事万物。儒家的君子之道,正是建立在阴阳天道观基础之上,所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因此,从这种本体认识出发,儒家认为只有保持生命的多元性、差异性,而不是从形至神强求一律,社会才有生机和活力。譬如男女不同而和,才会有新生命的产生;“五味”“五音”不同而和,才会有美味、美乐被创造出来。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也正在于不同的生命互通有无、形成合力,协调运作。是故,儒家强调,“君子和而不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平等,就应该从保证各种生命各尽其能、各安其位、各遂其生的分配社会资源中产生,只有根据生命个体的自然禀赋差异和后天努力与贡献程度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也才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保持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儒家君子文化中的平等观念,就是这样一种平等,乃是一种基于天道观念而衍生出来的平等观念,万物性命不一,生而有差,因此,必须差别对待不同生命的具体需求,才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也只有保持生命的差异性、多元性与和谐,社会才有生机和活力,人类社会才有真正的未来。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教授张舜清)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勾勒考古学者的文博之路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