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考古学教授“变形记”

蔡华丽    2024-04-02 10:06:01    中国青年报

做了一辈子考古的张良仁,怎么看都像个“古董”。

连短视频App都很少看的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为短视频“网红”,被短视频平台评为“稀缺优质知识创作者”。

张良仁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主要从事外国考古,这是一个非常小众的方向,也常常会面对一个问题:没经费。

他最近一次去外国考古,已是5年前了。那次,他和队员在炎热荒凉的伊朗高原待了近一个月,发现了仿照中国青花瓷烧制的青花陶。这个发现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有重大意义,张良仁因此格外兴奋。但因为经费原因,他们并未完成发掘任务,当时留下的那条探沟也成了张良仁始终放不下的牵挂。

这5年,为了重新回到伊朗,他联系过好几家有关单位,甚至找到商业界的朋友,希望得到支持,但是都无果而终。

戴运哲是一个新媒体创业者,在媒体工作多年的他,早就嗅到了短视频的巨大机遇。无计可施的张良仁跟他一拍即合。

2023年6月,在戴运哲团队的支持下,张良仁拍起了短视频,成为一名“美食探店博主”。张良仁毫不避讳自己的目的:“拍视频就是为了拿到研究经费”。

他的探店视频跟别人不一样。点一份小笼汤包,他追溯蒸笼的7000历史;吃一根油条,他揭秘“油炸秦桧夫妇”的传说;喝一口鸭血粉丝汤,他谈起古墓里的一罐2500年前的鸭蛋。从腐竹到方便面,从火锅到鸭血粉丝汤,张良仁都能把它们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一道道美食背后的历史故事被他打捞上来,成为被网友追捧的“精神食粮”。

有网友说他是“更符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孤独的美食家》”;也有人说吃播们万万没想到,打败他们的不是同行,而是来自考古学教授的“降维打击”;更有不少大学生在他的视频下留言,问能否考他的研究生。

然而,“华丽转身”的开端并不轻松。

时间拨回2023年6月29日,张良仁坐在鸭血粉丝汤店里一整个上午,一条简单的短视频台词,还是没顺下来,这让讲了一辈子课的他觉得很尴尬。

最初的3条视频都夭折了,他有些沮丧。

他的团队只能想办法。在早期的视频里,制作团队大幅缩减了同期声,把台词都改成了画外音。面对镜头紧张得“说不出话”的张良仁只需要后期补录音就可以了。

视频里,他身穿衬衣、旧西装,头戴一顶鸭舌帽,肩上背着一个跟了他十几年的双肩包。面对镜头的时候,54岁的张良仁像个小学生,身子绷紧、表情严肃认真,一双眼睛努力想挤出一点轻松的神情。

一直埋头学术的张良仁,形容自己“很拘谨”,表情也很“呆滞”。他总觉得,做短视频“颜值、口才、演技”总得占一样,自己似乎一样也不沾边。

张良仁知道自己的短板,他托朋友找来一位播音专业老师,认真地学起了怎么“说话”。2023年的暑假,短视频“新兵”张良仁每天读一首唐诗,他像着魔一样,时常把绕口令“黑化肥会挥发”挂在嘴边。

过去,跟许多埋头学术的教授一样,张良仁很少刷短视频,觉得“没什么营养”,甚至很少看手机。而且,他很“反感”在学术场合使用网络词汇。有一次,一个学生把网络词汇写进了论文,平时温文尔雅的张良仁破天荒地用严厉的态度批评了他。

然而,团队给他的第一期视频脚本里,赫然写着3个字:绝绝子。张良仁傻眼了,他虽然“不理解”,但“小伙伴们”说这是年轻人喜欢的词,于是他尝试接受。现在,他已经能在镜头前熟练地说出“YYDS”。他的学生刷视频,看到平时不苟言笑的老师也会“玩梗”,便觉得亲和了许多;上课时,学生会给他一个会意的微笑。

有一段时间,张良仁想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演员”,甚至穿起网上流行的军大衣,想让自己更亲和一点。以前他的衣柜里所有衣服的颜色都很“低调”,像“从土里挖出来”的。如今,他也有了几件粉红色、大红色的衣服。

尽管已拍了121条短视频,张良仁坦言,他还是“很不适应”。他万万没想到,就是自己身上这股拘谨中透着认真,想活泼却总是慢吞吞的“反差萌”,让他收获了百万粉丝。

现在,张良仁的短视频账号有204余万粉丝。他已经能比较自然地面对镜头,也可以在留言板里跟他的“赛博学生”互相“抛梗”,甚至化身“5G冲浪选手”,跟平台上的其他教授互相调侃。

家人、朋友都说他像“变了个人”。但有些东西没变。

在戴运哲眼中,张良仁始终是一个严谨的学者形象。现在,他还是不允许学生在论文里用网络词汇。每条视频所涉及的历史知识,他也不允许团队只用搜索引擎查找,必须找来相应的权威书籍,一一查证。

现在,张良仁很忙。每周拍摄3条视频,打乱了他原来熟悉的节奏。记者采访这天,他刚完成视频拍摄,坐了80分钟车到达采访地点。也许是因为此前说话太多,他有些口干舌燥,不时发出几声沙哑的干咳。

但对于拍短视频,张良仁很笃定。他深知,浪潮已经到来。

据一家知名短视频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粉丝过万的知识创作者数量已超过50万。就连张良仁所在的考古专业,也有不少人化身短视频“创作者”。

通过拍短视频,张良仁让更多人了解了考古。那些原本不知名的小店,因为他的视频,生意也火了起来。而他自己,也打开了“美食+考古”的“新世界”。他觉得“很值”。

但张良仁的研究经费还是没有着落。他身上的双肩包跟着他体验过炎热的伊朗高原、去过俄罗斯阿尔泰的卡通河、参加过国际考古学术论坛,它和它的主人都在等待下一次出发。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敦煌守护者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