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北荆门屈家岭遗址:

展现5000年前古人的治水智慧

瞿祥涛    2024-04-07 10:42:37    中国文化报

1954年冬,湖北省国营五三农场(即今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挖掘石龙干渠时,挖出了大量红烧土块和石器,引起重视。经过2个多月的勘探调查,考古人员确认该地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该遗址后被命名为屈家岭遗址,随后考古人员对其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

2015年至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荆门市博物馆、荆门市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等在此持续开展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获。

屈家岭遗址是以屈家岭为核心,包括殷家岭、钟家岭等10余处地点的新石器时代大型遗址。“屈家岭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在于发现了长江中游最大的史前水利系统和高等级建筑区。史前水利系统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反映了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的新高度,为研究长江文明提供了重要资料。”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说。

屈家岭遗址是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地处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是实证长江中游文明起源的重要大遗址。2023年,考古队会同水利学、环境考古学等领域的专家,对屈家岭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和综合分析。

考古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陶洋介绍,经系统勘探和多地点发掘,在屈家岭遗址发现多组依势而建、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其中,熊家岭水利系统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是目前已知的构成要素最为完备的史前水利系统。

多位专家认为,屈家岭遗址完备的水利系统,集抗旱与调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等功能于一体,标志着史前先民的治水理念从被动防水御水转变为主动控水用水,实现了从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跨越,其治水范式再现了江汉平原早期治水文明的壮美图景,为史前单体聚落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细节支撑,也是研究早期人地关系、社会组织等的重要考古依据。

磉墩,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独特的石制构件。2021年,在屈家岭遗址中心区,考古队偶然发现了纯净的黄土台基,紧接着一处红烧土磉墩显露出来。“随即,更多的磉墩被揭露出来,可以确定发现了建筑基址。”屈家岭遗址考古项目现场负责人张德伟说。经过接下来近两年的考古发掘,引起考古学界高度重视的屈家岭宫殿式建筑——面积约51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初露真容。据介绍,这是已发现磉墩的最早形态,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的空白。

屈家岭遗址考古队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合作,持续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在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植物考古表明,屈家岭遗址各史前文化时期是以水稻种植为主,兼以粟作为辅的农业经济模式。残留物分析表明,屈家岭遗址出土的陶杯与壶形器和先民的饮酒行为具有直接关联。

陶洋表示,屈家岭遗址大型中心聚落、高等级建筑和水利工程设施的集中出现,多角度、多维度地展示出史前文化的发展高度和社会复杂化程度,是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化进程的珍贵物证,为探索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关键样本。

下一步,屈家岭遗址考古队将重点厘清高等级建筑区的完整布局,深化屈家岭遗址的价值内涵,讲好长江中游史前文明故事。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用战史战例战将赋能爱国主义教育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