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新时代散文新创作论——新时代散文创新发展研讨会发言摘编(二)

2024-04-19 10:10:48    四川散文公众号

编者按:2024年4月16日,由中国散文学会主办,四川省散文学会、成都市大邑县文联承办的新时代散文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大邑安仁举行。研讨会由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王剑冰主持,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李晓东,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四川省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张渌波,四川省作协名誉副主席马平,四川散文学会会长丁仕强等来自全国各地的散文名家、学者、教授和文化名人等一百余人出席。嘉宾们对新时代散文创新发展作了精彩的发言。《四川散文》杂志将整理嘉宾们的发言并推出专辑,《四川散文》微刊分三期连载,敬请关注。

——编辑:刘春霞

生态散文:新时代散文发展的重要生长点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杨彬

 

生态文学近年来在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中国文学在新时代的一个重要生长点,也是新时代散文发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上升到人类文明形态的高度,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把生态文明上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生态文学的发展看,是生态问题催生了生态文学,生态文学以自觉的生态意识描写人和自然的关系,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生态文学经历了从描写被污染和破坏的自然现状,呼吁改善自然环境,到为江河湖海生命体作证,到歌颂建设绿色中国、美丽中国、描写生态文学的中国主题、中国成就和中国模式三个阶段。

生态散文在生态文学中充当了先行者的角色,散文在生态文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我所说的散文是指大散文概念,其中包括抒情散文、记叙散文,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等。

著名的生态报告文学有徐刚的《大森林》《报告中国,我们将失去长江》、陈桂棣的《淮河的警告》、何建明的《那山那水》、朱幼棣的《后望书》,王若冰的《渭河传》,郭保林的《大江魂》等,是中国当代生态散文文学的典范文本。徐刚的《大森林》具有雄浑的史诗品格,描绘了中华民族与森林相依相生的历史与传统,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学理念。何建明的《那山那水》是近期优秀的生态散文文学作品。何建明以余村近12年生态建设为主题创作的报告文学,是对实践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描写。

土家族著名作家叶梅新时代以来致力于生态散文创作。2020年,叶梅被生态环境部聘为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叶梅从最初感性的生态写作,进一步成为理性而专业的生态写作;笔调从原来描写生态被破坏、被污染的沉重和严肃,转变为对当下绿水青山的欣喜和纪录。《穿过拉梦的河流》《根河之恋》《福道》《追云记》《华中秘境:神农架》《梅花:一花一世界》都是著名的生态散文集,《福道》具有象征和隐喻色彩,那就是,奔着幸福的福道走,我们必然地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一只鸟飞过锦州》《从柴桑河到海棠故里》《南方有嘉鱼》等篇章,站在当下的角度,用清晰流畅、满怀欣喜的笔调,描写锦州、眉山、丹棱、洪雅、嘉鱼、东营等地的山青水绿、鸟语花香。在感受如此美丽的生态环境时,作者真切回顾了由污染到治理的过程,表达山青水绿的现实欣喜的同时,也让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态。

著名藏族作家阿来对生长之地生态的观察,超越了地域文学或民族文学主题的局限,考量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下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的关联。在此基础上,阿来考辨民族文化在现代语境中困顿的原因,开掘其内蕴的生态理念,在人文之外呈现了具有启示价值的生态思考。阿来的生态散文有《以一本诗作旅行指南》《让岩石告诉我们》《成都物候记》等,阿来笔下的山川草木有生命,是人类生活的投影或映射。阿来在探析道德、历史、伦理等主题时,能够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注意到人与大地上众生的关系,在创作中到达了生态伦理的探索层面。

著名作家李青松近来出版了他的生态文学散文集《北京的山》,该散文集描写了全国各地的山水、植物、动物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故事,用充满哲理的构思、用生动鲜活的语言、用故事化的散文笔法,高扬生态和谐旗帜、充满生态和谐理念、描写山水人和谐之道。这是一部作家行走于祖国大地上真实的情感记录和独特审美体验。作者用心去体验祖国的山水、用情去领悟各地的风物、用最新和最深刻的生态理念去理解人和万物的关系,用共同体意识去观察天地万物。是一部思想内容善、美学价值高、生态观念新的优秀生态散文作品。

四川的生态散文有王治安的《拥挤的地球村》《熊猫苦难的日子》《呵护长江源》等生态环保题材作品,其《人类生存三部曲》(即《国土的忧思》《靠谁养活中国》《悲壮的森林》)更是引起了较大社会反响,有的还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广为传播。李林樱则以《雅砻江的太阳》《生存与毁灭——长江上游及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考察纪实》《啊,黄河——万里生态灾难大调查》等作品引发各方关注。

在自然环境逐渐好转的情况下,提升公众的自然审美能力是新时代的生态文学的重要任务,也是生态文学的责任和意义。描写自然的美景、歌颂环保卫士、传承环保传统,尤其是传递生态审美体验是新时代生态散文家给予当今生态散文的重要贡献。叶梅、阿来、李青松、沈念等秉持着生态和谐的理念进行散文写作,不是采用学术报告式的、纯粹理论式的方式来宣传生态理念,而是采取深切的情感体验和生动活泼的小说化散文方法来进行写作。尤其是叶梅的小说化散文写作给予新时代生态散文创作很多启示,叶梅常常采取小说的方法描写人物、塑造人物、设计故事。采取这些小说常用的方法描写生态故事。用小说化特点进行生态散文写作,人物栩栩如生、细节鲜活生动,情感真挚细腻,饱含生态哲理的文字让读者读来温润亲切、触动心灵,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愉悦感受和启迪。这种方法对新时代散文尤其是生态散文的写作具有引领作用。

从以上的情况看,新时代生态散文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为新时代散文创作的重要一脉、但在相对于丰厚的生态文化资源,新时代生态散文还有很多的书写空间和提升空间,究其原因:

第一,生态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很多生态散文作家对生态的理解还只局限于自然环境对人的有用性来认识,很多生态文学作品还没有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局限。生态意识要提高到人和自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才能真正具有生态意识,才能写好生态散文作品。

第二,生态文学的创作队伍还不够壮大,侧重于生态文学创作的知名作家还不够多,作家从事生态文学创作的知识储备不足。需要吸引各种门类的作家运用各种形式进行生态文学创作。叶梅、阿来、徐刚、李青松等人成功的生态文学作品,可以借鉴和学习。

第三,有的生态散文作家喜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没有沉浸在某个生态地域进行深挖。生态文学创作需要沉下去,紧紧抓住某一地的生态环境,从中生发出大作品。

进入新时代,生态文学进入到大江大河的时代,生态文明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生态意识、生态价值、生命教育、全面与立体、局部与整体、生命和自然都成为生态文学写作的角度和因素,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也对生态文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都需要我们作家进行生态文学写作,出现更多更好的生态散文作品。

 


 

新时代散文创新写作与个人经验书写
广东散文诗学会会长 陈惠琼
 

散文多元多彩,打开了深邃的精神世界,而文字字字珠玑、意境盎然。

在现代科技的今天,生活发生了颠覆性改变,顺应时代的变化。在现代科技的今天,传统的语言也要有所突破,作家们思考着科技、商业、城市等所蕴含的时代新的奥秘,有价值的写作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时代彼此建构,循着时代向未来发展。写作要注重人的灵魂和情感,但同时也需要突破、超越传统陈腐、直白、教化的创作方式,与时俱进。

笔法夸张、炫情、矫揉造作,无节制,则易造成散文的不自然。经典的散文具有一些高超技艺,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经典。我们期待,当下以及未来的散文能成为人类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存留。新时代的散文创新写作又在不停地来回反复中发展,在不断纠正、辨析、自我反驳的过程中发展。但更多的创作者,都需要一个新时代环境下成长的过程。

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更多的时候不能都是沉浸在那些经过时间淘洗而留存下来的经典散文。散文创新,便是生命琴弦持续发出妙音的源泉所在。在追求新时代散文创新写作之时,多年来,坚持把丰富的想象力与深沉的哲思融为一体,达到“梦幻的波涛和良知的惊厥”的美妙天籁境界。

“对于我来说,散文永远是新鲜的。”新时代散文创作者应当不断地超越自身已达到的艺术水准,这也是在当代散文创作中必须拓宽的思路,要有独具风采的审美穿透力。

散文需要作者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淋漓的时代笔触创新散文写作,以深刻有层次的社会内涵,依托当今大自然、生活的景象,在奇妙构思之中,发挥个人的时代艺术感染力。散文还要有大胸襟开掘,以小致大,以大寓小,举重若轻,不至于使自己的情感囿困于个人的细小里。

我始终认为,在创作时应当从自身启程,由此赋予自身以最为珍贵的时代写作品质,赋予散文以更厚重的底蕴,赋予自己散文里程碑的意义。“由此,才能创作一些让人记住的散文,能够证明境界和尺度。” 

 


 

创新发展是散文永恒而现实的主题
四川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周闻道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新时代散文创新发展”,既表达新时代对散文的要求,也表达了散文的时代在场使命。这与在场主义的散文观——追求散文性与在场精神的完美融合,是完全一致的。其中。在场精神是作家的存在底线,即一个作家如果沉迷于个人狭隘的内心世界,到古尸里拔金牙,与时代缺席,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又不要忘了我们写的是散文,不要忽略了“散文性”,即散文的本质属性和艺术特征。在这个语境下研讨,围绕“新时代散文”和“创新发展”,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第一,内容创新——核心是围绕在场精神的现实介入。现代文学的“介入”(concern)观,是萨特于1945年10月1日在他执笔的《现代》杂志“发刊词”中提出的。虽然萨特关于“介入”曾有过很精彩的表述,但是萨特的“文学介入”观总体上是不纯粹的、含混的、矛盾的,与政党政治有太多的纠缠。最后终于走进了他的“实践文学”的死胡同。文学是人学,是基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人学的文学的使命,就是呈现人的社会关系及其背后的意义。在场的介入重点,不是爱和情感的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对于幸福和快乐,最好的在场就是不要过多去干扰或打扰;要走出狭隘个人内心世界的小我,更多地关注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当下的痛,瞄准生命和人性。

“新时代散文创新发展”,内容的创新是根本。也许有人会问,散文书写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有什么创新不创新的问题。没错。但不要忘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当然也不能两次踏进同一个时代。因此,内容创新的根本,就是深入生活、紧贴时代。须明白,只有你身边时刻发生着的深刻变化的现实世界,才是唯一属于你的最宝贵的写作资源;只盯着大家都熟知的公共写作资源,永远写不出属于你的优秀文学作品。因此,在场介入和写作的逻辑,是“面向事物本身”。在场的逻辑是一个封闭的环,它的主体是作家,指向是精神,源头是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又超越了传统“道”的局限,倡导作家不能停留于对象的表面,要用灵魂贴近生命,把握对象世界的本质,发现存在的意义。

第二,形式创新,核心是围绕散文性的文本变革。

其一,叙述的创新——构建自己独特的叙事流。叙述就是说话,散文是从说话开始的。中国最早的散文雏形散句,就是在甲骨、竹简上留存下来的我们的祖先最早的说话。北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体意义的散文。当我们以文学的姿态对待说话时,当然就要考虑说什么,怎么说,不能信口开河,要有意义。屈原的《渔父》是说话,通过说话说出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社会现状;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说话,通过说话说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残酷吏政。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说话,但是不是散文、是不是好散文?首先,要看你说什么。即真话还是假话、人话还是鬼话,洞察本质、切中要害的话,还是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大话空话。其次,要看你怎么说。即说话的艺术——文学本身就是语言艺术。只有当你的叙事流呈现了所处时代的真相与本质,才有永恒的生命力。

其二,语言的创新——追求语言回归。文学的介入是靠语言来实现的。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表明了语言与存在的不可分割,与存在“同在”。在场的语言不是日常的语言工具,而是与“存在”“意义”同在的“符号”。文学中最具感染力的表达、最让人无法抗拒的言说,是呈现生命的真相、人性的复杂性、存在的意义,传达世界的终极价值。这些,都离不开语言。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对语言的驱使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语言不是工具,而是存在方式。”

在场主义的语言观,是追求语言回归。不是回归到语法修辞,也不是回归到哪位名家经典,而是回归到语言本身——在母语的本真中去寻找答案,是什么,如何表达。在场写作尊重语言,依靠语言,敬畏语言,相信语言的力量能够真正地“直指人心”,语言甚至是世界全部的答案。在场写作赞赏萨特的“词语高于一切”;呼吁去除体制、习惯、网络等对母语的侵害;追求汉语本我表达的极致之美。本真的语言拒绝形容,因为再生动形象的形容,都是一种“转述”,而不是对对象特定的表达;拒绝说明,因为任何说明性的文字,都不是文学的叙事方式;拒绝引用,因为任何机械的引用,都会对你自己的表达形成遮蔽;拒绝抒情,因为真正的情不是“抒”的,是由叙事流自然而然呈现的,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其三,文本的创新——构建在场话语体系。叙事和语言,构成了文本的“家”。是陋室黑屋,还是“带风景的房间”,功夫都在里边。一百多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散文兴起,是散文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变革对散文的最大贡献,就是郁达夫、周作人在总结过去两千多年中国散文流变、引进西方小品文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小”(小品文)、“美”(美文)为特征的抒情叙事散文话说体系和审美本位。20世纪60年代陕西学者肖云儒先生提出的“形散神不散”,把这种抒情叙事散文说话体系和审美本位推向了极致。物极必反。后来,抒情成了滥情,叙事陷入个人小情调、小心事,中国传统文化的“载道”和担当丢失了。于是,出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新散文运动、“原生态”散文观及文化散文等,旨在对散文传统话说体系的颠覆与重构;贾平凹先生的“大散文”理念,追求散文的气象、格局和境界。“在场主义”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超越中,开创了以散文性和在场精神的完美融合为特征的散文话语体系和叙事新纪元。

其四,精神的创新——发现意义。世界上一切科学都是发现。所谓发现,就是人类对于自我的内在、具体性的自然及其整体规律的认识。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发现使命,文学的使命是发现意义。即利用语言的利器,通过作家营造的独特叙事流,重构与构建作家心目中的世界,呈现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和人性在不同维度的本质。

 


 

 

关于散文创新的感悟
辽宁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兼会员部主任 杜丹

 

四川的山水让人着迷,四川的人文让人敬仰,四川的文友让人感动。在四川的这些天收获多多,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尤其和各位领导老师共同探寻新时代背景下,散文的创新道路,切准了新时代散文创作的脉搏,找到散文发展的实践密码。

辽宁散文学会在去年被评为全国社科联先进社会组织。这得益于中国散文学会的关怀和辽宁省社科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坚持党建引领,得益于贴近时代、贴近人民、贴近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接地气的、切实有效开展系列活动,赢得了省委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为助力东北振兴、助力辽宁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于散文创新,这些年我们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学会负责人初国卿会长、黄文兴秘书长带领下,学会以文化人,尤其是三年特殊时期,以艺抗疫,组织开展了“微散文征集”和“沈阳家书”征集活动,媒体宣传和联动现象级突破,参与人员上万人次,作品点击量过亿次,起到以文抗疫、以文暖政的积极作用。作品被多家主流媒体转载,在文化传播论坛上诵读家书,辽宁省、市电视台专题推介,影响广泛,这也是散文创作与助力地域文化与经济建设,参与社会治理的一次有益尝试和宝贵的经验。

在散文创新方面,学会与辽海出版社在全省组织《辽海散文大系》编辑整理活动,已有近十个地级市推出了辽海散文大系地域版,梳理、提升散文创作质量和水平。近些年来,推出了“辽海散文新著系列”“名家.新人”作品创作交流。开展的“辽宁作家万里行,书写美丽中国”和“家在沈阳”活动中,数百名作家,拿起笔书写辽宁,讴歌祖国大好山河。

尤其是在守正创新,助力辽宁振兴中,实现了以文赋能。组织开展了“散文创作与繁荣辽宁地方文化”等学术创新研讨,与学校、社区、图书馆、博物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合作,与乡村、企业、农村合作社进行文化共建,深挖辽宁“六地”宣传,提升农产品品牌效应,大力讲好辽宁故事,讴歌在推进辽宁振兴中的奋斗者。

个人在散文创新中,没有什么值得可以说的,就谈一些感悟吧:散文创新离不开这几个字,真实,情感与人物。

真实与人物不必细说,情感则是辉映艺术知觉的彩霞。自然界中的一切,若我们不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它们是无所谓感情的。

四川行,自驾了2600公里,第一次看见了春天里的雪山,想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这本书中讲的那两种精致的情感致以崇高的感情,从岷江源头顺江而下进入都江堰市后,在韬奋书店找到这本书,里面的这句话感同身受——一座顶峰积雪、高耸入云的山麓景色,激发了人们的欢愉,但又充满着敬畏。瞬间理解了作者不是以哲学家的,而是以观察者的眼光看待大自然。人们愉悦或烦恼的感受与其说有赖于外界事物,其实不如说有赖于自身情感。若想散文创新上用力,则可从书写者自身的情感上用力。

历史发展的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没有创新就不能前进,当然,创新必须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合乎规律的科学分析基础上。军旅生涯三十年,三次到四川,和以往不同的,这次是在春天。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新时代散文新创作论——新时代散文创新发展研讨会发言摘编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