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美术创作导向

叶佑天    2024-03-05 17:38:33   

2024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将在北京举行。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命题,需要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同题共答。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展现中国的历史成就和发展变革,展现中国的文化自信和艺术创新,展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责任,既是文艺工作者的文化使命,也是中国文艺的精神内核。我们从历届全国美展的作品中,不难找到这些方面的典型体现,从而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和作品的力量。

首先,时代需要展现中国的历史成就和发展变革的作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奇迹,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些历史成就和发展变革,是中国美术最丰富的素材,也是中国美术最强大的动力。在历届全国美展的作品中,有许多作品以真实感人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各个领域的奋斗和努力,以及在各个方面的进步和成就。

 

左:曹丹-《阳光下的大桥浇筑工》   右:陈治、武欣-《尖峰食刻》
 

例如: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作品《阳光下的大桥浇筑工》一作,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湖北武汉段新长江大桥建设工地上水泥浇筑工人的劳作场景,运用纯熟的铜版画艺术语言塑造了5位大桥浇筑工的群像,将铜版画独特的印痕美学通过具体的人物形象加以呈现,不炫技,不张扬,在内容与形式之间找到了恰到好处的平衡点。自然展现了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又如:同为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作品《尖峰食刻》,以超现实的手法,表现的是祖国这70年间巨大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新时代下餐饮文化焕发的活力,表现时代风貌。作品整体生活气息较浓郁,画面黑白绿组合的灰调子,清新自然,干净清爽。这幅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稳定,也体现了中国的生态文明和人文关怀。这些作品,都是时代的写照,也是中国的自信和魅力的体现。

其次,时代需要展现中国文化自信和艺术创新的作品。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美术创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中国美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中国的文化为基础,以世界的文化为参照,以时代的文化为方向,既继承和发扬中国美术的优秀传统,又开拓和创造中国美术的现代表达。在历届全国美展的作品中,有许多作品以创新的形式,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以及中国美术的风格和特色。

 

左:叶佑天-《悠玄之境》   右:尚荣-《艺舟扬四海》

 

例如:第九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上笔者的动态影像作品《悠玄之境》一作,以抽象的手法,把中国传统水墨与现代动漫视觉语言进行巧妙地融合创新,构成了一个富有层次和动感的诗意视觉景观,表现了中国的和谐理念和美学观念,以及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幅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和艺术创新,也传达了中国的智慧和情感。又如:同为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作品《艺舟扬四海》一作,以“写意”的手法,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雕塑家在寻求当代雕塑民族化发展道路中所进行的探索,这是一种基于全球化视野下民族自觉的文化诉求。作品将中国传统写意绘画中不求工细、注重传神写照的笔墨语言融入到雕塑的造型中,吸收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山石造型和水韵肌理,塑造了一个个穿越遥远时空的高古形象,在起伏错落的人物关系中蕴含着高山流水的音乐感,具有一派山林之气、意象之风。这些美术作品,都不仅展示了中国的传承和创新,也体现了中国的开放和包容,既是文化的精华,也是美术的创新。

再次,时代需要展现中国国际地位和责任的作品。国家之魂,文以铸之。美术创作要坚持以中国的视角为立场,以世界的视野为视角,以时代的视域为视域,既展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责任,又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徐默、沈临枫、沈晓明-《大国正名——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例如: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的作品中,有许多作品以开放的姿态,展现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互动,以及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由中国美术学院徐默、沈临枫、沈晓明创作的中国画《大国正名——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一作,以多元的手法,在还原历史的同时,用百分百的真诚刻画了大历史中许多具体生动的个人,是用视觉图像还原历史,同时极度注意人物独特气质的设定,形象与形象之间,做到了情绪的差别和起伏,展现出一个个具体真实的个人和鲜活的故事。这幅作品既是对我国开启大国时代标志性的起点致敬,也是人类艺术中展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责任的优秀作品。

 

周京新-《一带一路》
 

又如:“‘一带一路’主题美术作品展”上,周京新的中国画《一带一路》一作,以现实的手法,描绘了“一带一路”沿线的各种风光和人文,表现了中国的合作和共赢,以及中国人的互利和共享。这幅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责任,也体现了中国的和平和发展。这些作品,都是世界的视角,也是美术的开放。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以文弘业、以文培元”的文化塑造力,涵养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自信。时代需要的作品,是既反映中国的现实和理想,又展现中国的特色和风采,既坚持中国的立场和价值,又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的精品力作。我们期待更多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去反映和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和精神图谱,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作者为湖北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教授)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表演的魅力跨越时空
下一篇:评判书法切忌陷入“美”“丑”误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