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一位海派画家的“西行漫记”绘就另一种“中国式风景”

范昕    2024-04-23 11:46:17    文化报

这几天,慕名前来参观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的观众,不期在隔壁展厅邂逅西藏风情满满的“西行漫记——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馆藏顾士本作品展”,为这另一道“中国式风景”而驻足、吸引。

展览的主角顾士本(1927—2009),是一位鲜为人知的海派画家。他生于浙江鄞县,1949年入伍,长期从事部队美术工作,1980年调入上海油画雕塑院工作。其作品基本为写生作品,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题材涉猎军旅生活和西藏少数民族风情,多幅作品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上海油画雕塑院、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等收藏。此次展览从顾士本家属捐赠给中华艺术宫的140余件作品中遴选了近70件展出。这批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反映的是顾士本任部队文工干事、美术工作员期间随中央慰问团赴藏采风及其扎根西藏15年的生活体验。此次展览的策展人金懿诺告诉记者,希望通过对顾士本这一个案的研究和展示,带领观众回顾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油画家“西行”艺术探索的艰辛与收获。

在此次展出的顾士本早期如《甘孜藏族姑娘》等作品中,能够看到画家对藏族同胞民族服饰和藏族民居陈设的精细刻画。随着时间推移,顾士本的作品更多高饱和度的色调以及神秘壮丽的自然风光,这些元素为他提供了油画民族化探索的灵感。表现被皑皑白雪覆盖的边境岗哨的《宁静的国境——乃堆拉》便是一例。“乃堆拉”藏语的意思是“风雪最大的地方”。据顾士本的夫人尤敏娟女士回忆,当时顾士本去边境体验生活时,风雪很大,条件非常艰苦,晚上只能睡在睡袋里。

展览结尾处,几组看似角度相近的作品被并置,打开画家对于写生和创作之间关系的探索,构成一个耐人寻味的彩蛋。绘画史上,写生作品的同一角度、类似角度写生屡见不鲜的,如莫奈的“干草堆”等。在部队创作任务重,无法经常外出采风的情况下,对同一角度进行二次、三次创作是画家对技法运用、主题表现的实验,也是在写生观察基础上对时代审美、创新的探索。

展览呈现的这批作品无论画人还是画景,大多尺幅不大,但质朴动人,似乎并非刻意为之的创作,而是真诚随心的记录。从富于地域、民族特色的肖像,对雪域高山遥遥相望的描绘,到主题性创作,顾士本始终秉承“艺术源于生活”的信念。正是深入边疆军区生活的体验,使得他的作品充满生命力和情感。也正是这些真诚表现的作品,再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藏美术的发展历程,客观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发展和人文情怀。真诚描绘现实,积极讴歌生活,这种把真、善转化为美的意义,时至今天仍是美术创作的驱动。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让古老杂技文化既火又“活”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