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陕西延安:场景活化“院”内“院”外皆润心

秦 毅    2024-05-27 16:36:28    中国文化报

“《延安保育院》这台演出让我们直观地了解革命历史,体会革命先辈无畏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值得一看。”来自四川成都的游客张锦说。

每逢假期,位于金延安景区的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每天演出3至4场,场场爆满。在多维空间变幻的舞台上,通过战争时期的生活场景、转移途中的炮火袭击、东渡黄河的艰难惊险等所展现的历史场景和感人故事,深深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

据悉,从2011年首演至今,《延安保育院》已累计演出5000余场。舞台上常演常新、不断打磨提升,同时,《延安保育院》还积极开拓市民和游客走进红色舞台剧的新途径,以更为灵活多元的场景传承红色精神。

比如,今年“五一”假期,《延安保育院》联合中共中央西北局革命旧址举办了“以平凡筑不凡”致敬劳动者诵读活动,小小讲解员扮演警察、消防员、农民等角色进行朗诵,歌颂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时代风貌,致敬每一位劳动者。

此外,《延安保育院》艺术团演员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等热门景区设立旅游志愿服务岗,向游客提供咨询服务。同时,通过“迎宾腰鼓”等节目,向广大游客展示延安的民俗文化和淳朴民风。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特质,也是游客来延安体验革命精神的重要内容。为满足游客需求,《延安保育院》剧场常态化推出“火热大生产”场景体验等活动。在活动现场,不少游客扛起镢头、拉着犁具、手摇纺车……仿佛回到当年火热的劳动生活中,并与演员合影留念。

在深度挖掘传播红色文化的同时,《延安保育院》还通过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展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剧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花馍”的展陈活动向游客展示了陕北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艺术团演员还教授游客学习安塞腰鼓,游客纷纷驻足观赏并参与其中。

“作为红色旅游演出,剧场其实也是‘红色景点’。我们结合不同的时间节点推出不同主题的活动,丰富游客体验。”陕西旅游集团延安唐乐宫总经理助理黑乐乐介绍,比如,今年清明节前后,为缅怀英烈,《延安保育院》剧场举办了“清明追思忆先烈,红色家书颂传承”诵读活动。聂荣臻致父母书中的“所学为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夏明翰狱中给父母的信中“相信您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向现场游客传递了共产党人对“家”温情脉脉的真情、对“国”矢志不渝的担当,表达对先烈的崇敬之心、传承之志。“五一”前后,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剧场内外歌声嘹亮,游客与工作人员同唱《南泥湾》《军民大生产》等红色歌曲,让游客更加深刻地体会革命精神。

如今,《延安保育院》走进学校、走上街头、走到游客之中,开启“红色演艺+”传承革命精神、丰富旅游体验的新实践。

“红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红色文化。”黑乐乐表示,要善于创新场景,助力延安精神和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外学者共话汉字之美
下一篇: “名联咏名山”系列活动在广东启动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