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全面保障消费者金融权益需与时俱进

李颖超    2025-03-14 11:24:03    证券时报网

在2025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多家商业银行及消费金融公司纷纷行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措施,强化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针对当前非法中介假冒维权、利用AI新技术诈骗等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金融行业正将其纳入宣教重点内容中。

随着金融创新步伐的加速,诸如结构化理财产品、智能投顾等复杂且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应运而生。此类产品与服务横跨多个领域,专业性高、复杂性大,使得普通消费者难以全面洞悉其潜在风险。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剧了消费者决策的难度,更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信息优势实施欺诈行为,严重威胁消费者的财产安全与心理安宁。

AI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催生了一系列新型侵权行为,如部分贷款机构利用AI技术伪造用户信用资质,变相抬高贷款成本;催收机构则运用AI技术伪造通话录音,对消费者进行恶意催收。若金融机构未能有效实施数据保护措施,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也将面临被非法获取利用的风险,进而引发一系列诈骗案件。

非法中介代理维权和非法荐股等现象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不法分子利用AI技术深度伪造证据、篡改交易数据,为消费者提供虚假的维权服务,从中牟取暴利。非法荐股活动则变得更加隐蔽、技术化、产业化,部分团伙甚至形成了“引流—荐股—收割”的完整产业链,与场外配资、虚拟盘等联动进行诈骗,严重侵害投资者的财产安全。

近年来,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面对上述挑战,全面保障消费者金融权益的行动亦需与时俱进。全面保障消费者金融权益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政府、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及消费者四方合力,共同推进。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提升监管科技效能,强化消费者教育及风险意识,同时促进行业自律与协同发展,逐步解决当前面临的痛点难题,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金融服务。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江苏聚力打造产业科技创新策源地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