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公募代销格局生变 指数基金成胜负手

赵明超    2025-03-19 15:03:26    上海证券报

指数基金的蓬勃发展,已经影响到基金销售渠道。

近日,基金销售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前100名榜单披露,指数基金已然成为机构保有规模竞争的“胜负手”。从最新发展态势看,银行的绝对领先地位开始遭遇挑战,券商渠道强势崛起。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基金销售生态的变化,财富管理机构的转型已迫在眉睫,“以客户为中心”的买方投顾模式正站在行业“变革前夜”,等待在舞台中央起舞。

三足鼎立格局再平衡

近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了2024年下半年基金销售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百强名单。截至2024年底,前100名基金销售机构的非货基金保有规模合计为9.54万亿元,其中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为4.85万亿元。

非货基金保有规模的大幅增长,主要来自债券型基金和股票型指数基金。截至2024年底,前100名基金销售机构的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为1.7万亿元,其中下半年规模增长3436亿元。

由于投资者偏好的变化,银行、券商与独立基金销售机构“三足鼎立”的格局悄然生变,银行绝对领先的位置遇到挑战,券商渠道则强势崛起。

据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测算,截至2024年底,在前100名基金销售机构中,银行上榜23家,较2024年6月底减少2家。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减少3.7%至2.03万亿元,对应市占率较2024年6月底下降6.23个百分点。银行与券商和三方代销机构的保有规模差距进一步缩小。

此外,前百强榜单中,券商上榜56家,环比增加3家,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环比增长12.5%至1.32万亿元,主要来自ETF独特优势带来指数基金保有规模高增。其中,中信证券、华泰证券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均已超千亿元。此外,独立基金销售机构上榜21家,环比减少1家,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环比增加4.6%至1.5万亿元,这主要是蚂蚁基金贡献的增量。

银行全面发力指数基金

面对领先地位遭遇挑战的情况,银行渠道已快速转向,全面发力指数基金。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数据显示,去年下半年,从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的增速看,银行渠道增速最高。与2024年6月底相比,截至2024年底,银行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环比增长43.9%至1923亿元,这可能是银行渠道发力ETF场外联接基金的缘故。

具体来看,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的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增长均超百亿元。截至去年底,招商银行的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为582亿元,较2024年6月底的419亿元增长近40%。

根据此前发布的《上交所ETF行业发展报告2025》,银行、互联网等渠道投资者对ETF接受度不断提升,其主要通过ETF联接基金参与。从ETF联接基金产品发行来看,2024年新发产品数量增长八成、规模增长4倍,均创历史新高。

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的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实现快速增长,凸显银行的全面发力,借助庞大的客群基础,可以实现快速增长。从最新情况来看,3月17日,多只科创综指ETF联接基金齐发,银行是十分重要的渠道。

向投顾转型迫在眉睫

中金公司分析师张帅帅表示,此次基金销售机构保有规模数据变化,反映出被动产品发展是大势所趋,从客户需求与留存角度出发,布局被动产品是头部财富管理机构的必选项,而被动产品的费率较为低廉。此外,基金降费政策完全出台之后,财富管理机构从基金产品上获取的收入,包括申购费、认购费、赎回费、尾佣、销售服务费等均大幅缩水。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基金销售生态的变化,财富管理机构从产品端收费的空间进一步收缩,财富管理机构未来的商业模式将随之发生变化。

“未来财富管理机构需要持续培养投研投顾能力,提升队伍专业性,更好地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推动财富管理行业的多元商业模式形成。与此同时,加大科技及数字化能力建设也将提高效率、减少成本。”张帅帅说。

在盈米基金CEO肖雯看来,公募基金行业的费率改革,让财富管理机构转型的迫切性凸显。目前,真正意义上的投顾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初显黎明前的曙光,前景值得期待。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时隔一个月再次出手 继峰股份向德国继烨增资5000万欧元
下一篇:如何看前两月“发展态势向新向好”?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