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深海经济炙手可热 助推军工类ETF持续吸金

陈书玉    2025-03-24 16:38:33    证券时报网

军工行业再迎新增长极。

当前,深海经济已成为资本市场新热点,公募基金经理对深海科技领域的关注度明显升温。在深海经济热度的带动下,市场资金涌入军工ETF,多位基金经理也对2025年的复苏前景表示乐观。

深海经济受基金经理关注

近期,深海经济相关政策的密集落地为资本市场注入了新动能。3月以来,深海科技指数涨势明显,累计涨幅达19.99%。成份股中,神开股份收获涨停7连板,月内累计涨幅达101.97%;巨力索具收获涨停6连板,月内累计涨幅达103.50%。此外,海兰信、海默科技、东方海洋等个股月内累计涨幅均在50%以上。

政策层面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深海科技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未来有望迎来政策加码与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地方层面正在积极响应。据悉,上海市海洋局将出台《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上海市海洋观测网规划(2025~2035年)》等规划,大力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则召开全市海洋重点项目推进会议,会议要求培育壮大海洋装备、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强力推进深海开发等海洋未来产业,切实把海洋特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根据《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深海科技作为新兴产业将成为驱动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沪上一位基金经理表示,政策加码为深海经济提供了明确的产业方向,尤其是深海装备、探测技术及资源开发等领域,未来3~5年将进入技术成果转化期。例如,深海通信导航技术的突破,将推动海洋新基建与国防安全应用的深度融合。在他看来,深海经济不仅是传统军工的延伸,更承载着国家资源开发与科技自主可控的战略使命,深海科技与海洋装备的国产化替代空间广阔,未来相关企业的订单能见度有望持续提升。

军工ETF获资金加持

值得一提的是,开年以来,先后受益于低空经济和深海经济的军工板块获得了资金的关注。目前,市场上规模最大的军工ETF(512660),年内份额增长超15亿份,最新规模已突破120亿元。此外,跟踪中证军工龙头指数的军工龙头ETF(512710),年内份额增长超16亿份,最新规模已接近70亿元。Wind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5只军工类ETF,开年以来合计吸金超26亿元。

富国基金表示,过去两年,受竞争加剧、订单不及预期等因素影响,军工板块基本面和估值相对承压,出现了较大幅度调整,当前国证军工指数近10年市净率分位数约处于历史中枢位置。随着资金偏好显现,军工ETF基金份额近三个月、近六个月、近一年持续流入,考虑到军工行业2025年的强需求恢复预期,后续军工新增订单落地预期走强将带动板块估值修复,有望与增量资金共振。

军工业有望结构性复苏

2024年四季报数据显示,多只军工板块的个股在去年三季度达到阶段性高位后,在四季度内遭遇公募大手笔减持。展望后市,多家公募认为,2025年军工行业有望迎来复苏。

中信建投研报表示,截至2024年四季度,根据公募基金前十大重仓股持股数据,军工持仓总市值为1278.64亿元,军工股持仓占比为4.34%,相较于2024年三季度下滑0.97个百分点,公募基金军工持仓环比减配至历史低位区间。随着军队人事调整和相关制度改革的逐步落地、“十四五”后期订单有望逐步下发、外延并购预期升温等,预计2025年军工行业将迎来结构性复苏,景气度切换或推动持仓意愿持续回暖。

国泰基金表示,军工板块经历了两年半的调整期,之前由于新装备引入等方面的影响,该行业的订单量和业绩表现有所下滑,特别是航天和信息化领域遭受了较大冲击。然而,近期行业订单出现拐点迹象,2025年或将是反转的关键一年,甚至可开启三年上行周期。

华夏基金基金经理万方方认为,2025~2027年军工行业将进入三年期的成长阶段,未来一到两个季度军工板块投资的基本范式将逐步构建。从行业景气拐点逻辑,到实签订单验证,再到202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收入利润报表的验证,行业大概率在2025年下半年进入加速成长期。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一条产业链看金融赋能科技创新
下一篇:看好中国,与中国经济共成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