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产业互融同频发力 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富乡村美

人民网记者 李栋    2025-03-27 15:25:20    人民网

产业振兴一头连着农村发展,一头连着群众幸福生活。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年来,多地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模式,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

青山如黛,草木葳蕤。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吕洞山镇排捧村的高粱种植基地孕育着新一季的丰收。

“去年我种了350亩糯高粱,秋收后直接送到村里面的合作社订单收购,每亩纯收入500元—600元,到了年底还有分红。”农民龙子留对去年的丰收记忆犹新。

排捧村因高海拔而闻名,因为海拔高,限制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也因为海拔高,让排捧村蹚出了一条独特的农业发展之路。而今,排捧村利用高海拔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出优质高粱种植,有效实现了百姓增收,让小小的高粱“映红”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致富路。

“近年来,排捧村充分发挥高海拔的优势特点,因地制宜种植优质高粱,走出了一条订单种植糯高粱的产业化路子。”排捧村党支部书记龙长金介绍,2023年,村集体与中粮酒业酒鬼酒公司达成合作,以订单模式种植酿酒原料糯高粱。

“种不好不用承担损失。”村干部的一句话让曾经犹豫不定的龙子留下定决心。“这两年,村里还会组织种植户到贵州、四川实地观摩学习糯高粱科学种植、施肥、防虫、除草等技术,不仅种的品质越来越好,产量也越来越高。”龙子留说。

“最开始,村里试种了300多亩,当年秋天就迎来了大丰收,全村糯高粱总产量118吨,成功为村集体增收106万余元,村民当年就领到了分红。”龙长金回忆说。

 “今年还要大力推广翡翠椒、优质大米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走产业发展道路,助力村集体经济再上新台阶。”龙长金对企业订单种植模式信心满满。

一家好不叫好,大家好才是好。“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也陆续推广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其他村镇。在吉首市马颈坳镇的着落村、竹寨村,优质高粱种植面积达到了3000多亩,2024年总产值1100多万元。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引导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等紧密联合与合作,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兴业才能富民。”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祝卫东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表示,要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等,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让农民群众挑上致富的“金扁担”。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一位山东种粮大户的三笔账
下一篇:化工板块再度活跃,中毅达斩获4连板,赤天化等涨停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