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长创历史新高

李学华    2025-03-31 11:10:27    经济日报

3月26日,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发布《202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统计报告》指出,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新增585吉瓦,占全球新增电力装机容量的92.5%,年增长率达到15.1%,创下历史新高。

报告同时指出,虽然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总容量达到4448吉瓦,但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通过的“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至3倍,至11.2太瓦”的目标相比,目前进展仍不够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2030年前每年需增长16.6%。

2024年,太阳能和风能仍然是可再生能源扩展的主力,占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96.6%。其中,超过四分之三的新增装机容量来自太阳能,太阳能装机容量新增451.9吉瓦,增长了32.2%,装机总容量达到1865吉瓦;风能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13吉瓦,增长了11.1%,装机总容量达到1133吉瓦,增长主要集中在中国;水电(不包括抽水蓄能水电)新增装机容量15吉瓦,增长1.2%,装机总容量达到1283吉瓦;生物能源装机容量在2024年有所回升,新增4.6吉瓦,总容量达到151吉瓦。其中,中国和法国成为主要推动力量;地热能装机容量增加0.4吉瓦,增长主要来自新西兰、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和美国;离网电力(不包括欧亚区域、欧洲和北美地区)装机容量增幅几乎是之前的3倍,增加了1.7吉瓦,总容量达到14.3吉瓦,增长主要由离网太阳能推动,其装机容量在2024年达到6.3吉瓦。

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增长仍存在显著地区差异。与以往一样,2024年新增的装机容量大部分集中在亚洲。报告显示,2024年,亚洲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加421.5吉瓦,占全球新增容量的72.0%。其中,中国占比最大。

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年增长率为15.1%,与2023年增长14.3%相比,提高了0.8个百分点,这是自2000年以来的最高年增长率。2024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新增总装机容量中所占份额大幅增加,达到92.5%,而2023年占比为85.8%。同时,可再生能源在全球总装机容量中所占的比例也从2023年的43.1%上升到2024年的46.4%,提高了3.3个百分点。这一上升趋势表明可再生能源快速扩张和非可再生能源增量持续下降。在全球层面,后者部分归因于部分地区多年来传统能源发电的大规模退役。

报告指出,尽管2024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与增速均创历史新高,但与实现COP28通过的“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至3倍,至11.2太瓦”的目标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各个国家和地区需付出更多努力。要实现COP28设定的2030年目标,需要自2022年起维持至少16.1%的年增长率。但由于2023年和2024年均未达到这一增长率,2025年至2030年,年均增长率需提升至16.6%。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弗朗西斯科·拉·卡梅拉表示,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增长,彰显其经济可行性与广泛适用性。虽然每年的纪录都在刷新,但我们依旧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和2030年目标迫在眉睫的挑战。目前,经济竞争力和能源安全成为全球日益关注的主要问题,而快速扩展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既是抓住商业机遇的途径,也是快速且可持续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手段。卡梅拉呼吁各国政府在制定下一轮国家和地区自主贡献目标时,明确其可再生能源的具体目标。同时,他还呼吁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支持全球南方国家实现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表示,可再生能源的蓬勃发展正在推动全球化石燃料时代的终结。创纪录的增长不仅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还降低了能源成本,改善了空气质量。可再生能源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然而,清洁能源转型的速度和公平性仍需进一步提升,要确保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能有机会且公平地享受到廉价、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带来的益处。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保险业如何防灾减损?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