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交通状况,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当地的旅游业态。如何让“第一高桥”的巨大流量,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在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西南州工作组贞丰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的帮扶与谋划下,花江峡谷大桥下的传统布依族村落小花江村,正在经历从落后村寨到旅游胜地的蝶变。
北盘江奔涌不息,两岸的峭壁如刀削斧劈,成为阻碍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屏障。近年来,在东西部协作项目的支持推动下,小花江村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当地特有的高山峡谷景观,逐步探索出一条乡村文旅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自2021年粤黔东西部协作的大幕拉开,广东惠阳区与贵州贞丰县便紧密联动,通过系统谋划和精准投入,构建起“一桥引领、多业联动、区域共进”的乡村振兴新格局,为花江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按下了“快进键”。
第一步是深挖红色根脉,筑牢发展“主心骨”。“花江村的红色历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最好抓手!它有故事、有精神,是能触动所有人的共同记忆。”工作小组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260万元,将村里闲置的“火箭军希望小学”改造升级为“小花江红军长征战斗遗址党员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
基地的建成,有力支撑了小花江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并作为主体成功申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获得了每年40万元的国家博物馆免费开放专项资金补助。目前,该基地已与华中师范大学、贵州大学、惠阳区委组织部等10余家单位签订共建协议,累计接待前来开展红色主题教育的学员1400余名。
第二步是激活发展动能,打造共富“新引擎”。为解决研学团队的住宿需求并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工作小组投入14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改造老旧民房建成精品民宿和商铺,完善配套设施,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特色商品销售等业态,推动“沉睡资源”转化为“活力资产”。以此为依托,村里成立贵州省红色文化研学有限公司,所带来的收益全部纳入村集体经济,这为花江村的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
项目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工作小组与村“两委”共同组织召开了数十场群众会、共商会,并积极采用“以工代赈”模式,将项目红利直接分配到户,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
此外,工作小组还借鉴“园区+产业链”模式,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和品牌化发展,完善水电燃气等生产配套,建设直播基地助力“贞品出山”,实现产业全链条升级和“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多赢局面。
看得见的变化和实实在在的收益,激发了村民内心的发展热情。此前常年在浙江义乌务工的村民梁再芳,看到家乡的勃勃生机后,毅然决定返乡创业。2021年,梁再芳的农家乐开张,“生意越来越好,去年的营业额有18万元左右。”
第三步是抢抓时代机遇,擘画共富“新画卷”。花江峡谷大桥的开通,为当地村民带来新机遇、新气象。9月21日,首届世界第一高桥铁人三项国际挑战赛开赛,近200名中外“铁人”在贞丰县花江峡谷大桥及周边,角逐这项极具挑战性的赛事。
借赛事举办为契机,小花江村从多维度提升旅游承载力。环境打造上,以“小花园”“三角梅”塑风貌,设彩虹桥、水景观,改造闲置房屋;围绕500年古树建“起伏文化”空间,码头增设安全系统并完成彩绘改造。文化体验上,开发布依蜡染、刺绣等体验的文创项目,纳入贞丰糯米饭等美食,规划古铁索桥展馆。此外,村子还将打造“小桥流水”人居环境,将布依文化融入广场、水系设计;计划将坡峦营地规划成为国际户外营地,为山地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专业服务,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全方位承接铁三赛带来的“赛事流量”。
全球的极限运动爱好者和游客纷至沓来,2025年国庆期间,花江峡谷大桥旅游区共接待游客22.1万人次,入境车流量4.4万辆,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亿元。大量文旅投资者也看中了这里的发展机会,成为小花江村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惠阳区还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精准推介、区域联动、多维营销”三大策略,系统构建贵州贞丰文旅品牌推广与客源拓展新渠道,有效提升“神奇山水,浪漫贞丰”的知名度和市场吸引力。
从被动的“大桥背景板”,到主动的“发展桥头堡”,花江村的华丽转身,是东西部协作精准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在工作小组和当地干部的持续推动下,花江村正满怀信心地站在时代的风口,努力将世界第一高桥带来的“关注流量”,转化为推动共同富裕的“经济能量”。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壮丽画卷,正在这北盘江畔,迎着峡谷的风徐徐展开。
(责编:李茜)

010-65363526
rmzk001@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