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陕西省富平县湾里村——

立足特色资源 做强富民产业

本报记者 于 洋    2025-11-25 11:08:07    人民日报

“赵厂长,等你们的冰柿出厂,记得及时告诉我们,产多少我们收多少。”最近,陕西省富平县湾里村柿子未来工厂厂长赵增民的电话响个不停,各地买柿子、订柿饼的订单纷至沓来。“今年是柿子的大年,没想到销量和价格依然很好,合作社的分红少不了。”年近六旬的赵增民说。

富平以柿子产业闻名,但在湾里村,过去种柿子并不是主业。湾里村陷在“守着果树没饭吃”的困境里:种植没技术、加工没场地、销售没渠道,每年柿子成熟季,村民要么低价卖掉,要么看着果子烂在树上。

2019年,中国三星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现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就富平柿饼产业扶贫项目达成合作,在湾里村成立了富平促发柿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晾晒棚和低温冷库。在项目的支持下,柿子从零散种植转向规模化栽培,渐成湾里村的支柱产业。

“如果拼规模拼产量,这里拼不过主产区,所以只能从村民参与和产业升级的角度来提升村庄的产业竞争力。”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产业发展项目部主任冯忠德说。

湾里村柿子产业稳步发展,逐渐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商标、包装和运营团队,一个以本土资源为基础的地方特色产业初具雏形。为助推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中国三星通过提供资金、引进技术,帮助当地建设具有现代产业加工能力的“未来工厂”。2024年10月,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柿子未来工厂竣工投产。

走进柿子未来工厂,无菌加工车间里设备轰鸣,一筐筐鲜亮的柿子在传送带上运转,经过清洗、分拣、去皮等工序,被送到冷库等待处理。晾晒车间里,挂满白霜的柿饼和凝着冰晶的冰柿正准备打包,等待运往全国各地……

“农民要致富,还是要靠科技。过去给柿子削皮,人工操作一天最多2000斤,现在设备一天能处理4000斤。晾晒系统有效破解了霉变难题,并将柿饼上市周期提前20天。”赵增民说。

利用产业吸引人才、反哺人才,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也是三星“分享村庄”项目在湾里村实践的方向。2023年受村合作社邀请担任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的杨维娜发现了商机。受传统工艺的启发,杨维娜与多家研究机构合作,利用废弃的青柿子研发柿染技术,打造现代化柿子漆生产线,吸引了一大批工艺院校和艺术人才来到湾里村,进行传统工艺的开发与应用。一枚柿子串起了产业升级、文化传承与村民共富的新图景。

今年以来,产业融合发展不仅进一步丰富了湾里村的产品形态,还发掘出研学、乡村旅游等更多增收渠道。

“湾里村成功的关键是探索出一条产业振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柿子的全生命周期发掘价值,依托‘合作社及村民主导+企业赋能+社会组织专业化实施’的原则,多方合作形成聚变效应。”中国三星副总经理张剑介绍。

近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共同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25)》中,中国三星13年蝉联外企榜首。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正是三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之一。

湾里村的转变,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立足本土资源,激活内生动力,小产业也能释放出可持续的大能量。

《人民日报》(2025年11月25日 第 06 版)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乘势而上 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