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河曲县,山峁间海红果林如翡翠浪潮般涌动。这颗承载八百年种植历史的“果中钙王”,在人才引擎强力驱动下,正加速从地方特产向年产值过亿的富民产业蜕变,生动诠释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振兴之路。
政策引才,夯实产业聚变基石
河曲县紧抓海红果专业镇入选市级重点契机,以政策红利激活人才要素。出台《农业产业振兴奖补政策》等文件,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规模化流转(百亩以上且20年)及实施提质增效的主体精准奖补,累计兑现1200万元。政策磁吸效应下,专业镇迅速聚集8家加工企业,形成6大类20余种产品体系,年消化鲜果4万余吨,2024年实现产值1.14亿元,销售收入9200万元,直接带动2000余户果农增收超千万元。政策人才精准发力,为小果子撬动大市场筑牢根基。
科技强才,驱动品质效益跃升
聚焦产业痛点,河曲创新“专业镇出题、高校解题”模式,依托与山西农大共建的“特优农业产业发展研究院”,柔性引进张生智教授团队。团队七度深入11个乡镇,制定《海红果引种品质评价标准》,成功筛选出耐储鲜食品种,实现果径翻番、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升6%。在榆岭洼村示范基地,集成创新技术使500亩示范园品质提升20%、节本增效超10%。科技人才“把脉开方”,推动海红果从“酸涩小果”迈向“高效金果”。
经营兴才,引领多元价值突破
在经营人才主导下,海红果产业实现品牌与价值双飞跃。企业各展所长:丰禾公司以有机高端定位深耕北京市场,年销售超2700万元;四海进通斥资引进欧洲无菌生产线,保留极致风味,年销售达3500万元;海红爽公司建成年产5万吨生产线,提供百余就业岗位。产品从传统饮品拓展至果酒、果酱等6大类20余种。经营人才推动“农旅融合”,沿黄河打造“十里海红花长廊”,带动观光采摘,让海红果树成为农民房前屋后的“风景线”与“增收树”。榆岭洼村示范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协同发展,产业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相关负责人表示,河曲县以人才链深度耦合产业链,使海红果焕发崭新生机,为黄土高原特色产业振兴提供了“以才兴业”的生动样本。(河曲县委组织部供稿)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