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西安市政府新闻办组织“‘诗道终南 心意长安’西安市打造唐诗之都”蓝田县主题采访活动,开展诗人足迹追寻之旅,深入挖掘西安唐诗文化魅力,推介与唐诗相关的旅游路线、历史遗迹、文化景点,立体呈现西安市打造“唐诗之都”的火热实践。
深挖唐诗资源 让遗迹“活”起来
活动现场,蓝田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贺新锋介绍,今年以来,蓝田县依托丰富的唐诗文化资源优势,厚植人文沃土、促进文旅融合、打造特色品牌。
在夯实文化根基上,深入梳理与蓝田相关的诗词作品,已编撰《历代蓝田诗选析》收录113首相关唐诗,其中诗佛王维作品17首;同时撰写《诗佛王维与辋川》,以唐诗文化为脉络,将辋川的自然风光与灵秀地质风貌进行艺术化呈现。此外,针对县域内蓝关古道、王维辋川等 “唐诗之路” 重要节点及唐诗遗迹,当地扎实推进文化遗存修缮保护工作,为唐诗文化品牌建设筑牢根基。
文旅业态创新方面,蓝田县推出3条唐诗主题旅游路线,串联蔡文姬纪念馆、白鹿原影视城、辋川溶洞等景点;在辋川溶洞用光影技术展示300余条唐诗,将蓝田玉文化与诗中意境相结合,设计推出特色文创单品,还依托蓝田厨师文化,结合辋川二十景研制了“诗意辋川”特色菜品,让游客在山水间品味“舌尖上的唐诗”。
文化品牌传播上,蓝田县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中华经典诵读大会”陕西站总展演活动,以诵读的方式展现唐诗文化的独特魅力;精心编排的《王维在蓝田》舞台剧、《唐俑》诵读节目,拍摄系列短视频30余期,视频播放量突破1000万。
承千年诗教 育时代新人
在蓝田县滋水小学,唐诗文化的种子早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校长郭艳介绍,学校通过环境营造、课程融合、活动开展,让唐诗融入日常教学。诵读社团原创《王维在蓝田》,合唱团用歌声演绎《锦瑟》,三年级学生创编《春晓》情景剧,五年级孩子们自发创建的《王维诗社》及《班级飞花令》等等。“孩子们不仅喜欢唐诗,还能从中收获成长。”郭艳说,有学生读《登鹳雀楼》懂得“更上一层楼”的追求,读《游子吟》学会感恩亲情,不少家长反馈周末孩子们主动要求去唐诗文化馆或诗人故居。
活动中,滋水小学师生现场诵读《锦瑟》,表演舞台剧《王维在蓝田》,稚嫩的声音与生动的演绎,让现场嘉宾感受到唐诗传承的活力。郭艳表示,学校下一步将研发“行走的唐诗”研学课程,组织学生寻访蓝关古道、辋川遗址;开展家校社联动,举办亲子诗词大会、红领巾诵读进社区活动;利用VR、AR技术创建唐诗情景体验馆,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出更多火花。
行进蓝田访辋川 解码千年诗话乡
循着王维《辋川集》的诗意足迹,参加活动的媒体记者先后探访了白石滩、欹湖、孟城坳等文化遗址,蓝田县王维四吕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效东全程陪同讲解,为大家揭开这些唐诗遗迹的神秘面纱。
在白石滩遗址区,张效东结合王维《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的诗句,道出遗址考证的关键:“必须满足河流平缓、河谷宽阔有村落、河滩有规模三个条件。”经过对20里辋河的勘察,最终确定下游闫家村段为遗址所在。
在欹湖遗址区,张效东介绍,这里曾是绵延10里的谷间大湖,王维在此写下《欹湖》《临湖亭》等诗篇,描绘“四面芙蓉开”“处处采菱归”的美景。可惜王维离世后,因地震导致山川地貌改变,欹湖逐渐消逝,只留下县志记载与民间谚语,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沧桑韵味。
孟城坳故居遗址位于如今的官上村,这里曾是南北朝时期的“思乡城”“柳城”。张效东依据王维“山阴多北户,泉水在东邻”“后浦通河渭,前山包鄢郢”的诗句,结合实地勘察,确定此处为王维初到辋川的居所。张效东感叹道:“如今站在这里,仍能想象出王维“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生活场景。”
“这些努力让辋川成为文化热点。”蓝田县辋川镇党委书记张毅介绍,近年来,辋川镇围绕王维辋川文化的挖掘传承,在研究推动让静止的遗迹“活”起来,让深厚的文化“动”起来,让诗画的辋川“火”起来,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此外,多渠道筹集资金2000余万元,动员干部群众参与,创建市级和美乡村示范村1个、县级和美乡村示范村3个建设,拆除蓝葛路辋川段道路两侧的乱搭乱建,修建花坛、绿化亮化、埋设管网、刷写王维诗画特色文化墙,整治蓝关古道辋川段环境卫生,点缀王维诗词文化,辋川沿途的诗画文化氛围更加浓厚。该镇还组织编纂《新修辋川志》有望2025年底出版发行。《新修辋川志》共收集王维作于辋川的诗歌74首(王维诗集总数376首,其中山水田园诗近百首),占山水田园诗的70%左右。
从遗迹保护到业态创新,从校园传承到景区活化,蓝田县正以唐诗为纽带,让千年文化焕发新生,为西安“唐诗之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县域高质量发展书写着充满诗意的答卷。(西安市委宣传部供稿)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