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地方 > 正文

山西朔州平鲁区:塞北金秋薯满垄

2025-10-10 11:22:56   

秋霜轻覆塞北大地,平鲁区高石庄乡的田野间已褪去夏日常绿,连片的土豆田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土黄色,饱满的薯块在垄间隐约可见。作为当地撑起农户“钱袋子”的特色支柱产业,土豆种植从选种到采收的每一个环节,都牵动着乡村振兴的脉络。眼下,恰逢年度采收旺季,这片土地彻底热闹起来,机械与人工协同作业的声响,成了秋日里最动人的丰收序曲。​

 

 

张家窑村的马铃薯种植基地里,收获机碾过晨霜穿梭田间,金黄薯块随履带翻滚而出,300余名工人弯腰分拣的身影在田垄间延展。村民靳万青攥着饱满的薯块笑着说,每天能挣三几百,离家几步路,比外出打工踏实多了。

作为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马铃薯核心产区,该乡依托昼夜温差大、沙质土壤透气的地理优势,培育出耐旱耐寒、抗晚疫病的加工型品种,在高水肥条件下实现亩产超5000斤的突破。

 

 

为保障丰收成果顺利转化,当地通过“企业+基地”模式,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不仅提供种薯繁育、技术指导等服务,还畅通仓储销售渠道,推动土豆从“田间”直达“市场”。目前,采收的土豆除供应市场外,还将送往加工企业制成淀粉等产品,实现产业链延伸增值。丰收的背后,是“育繁推一体化”的硬核支撑。在新玉农牧6000平方米温棚内,技术人员正给脱毒苗做切段扩繁,1000平方米组培室里36000株基础苗将在明年4月扩繁至40万株,可满足2万亩大田用种。

 

从实验室的脱毒苗到餐桌上的淀粉,产业链的延伸让“土疙瘩”变“金疙瘩”。从村民的务工收入到集体的产业积累,高石庄乡的土豆产业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正如田间轰鸣的收获机,这片土地上的希望仍在持续生长。

(平鲁区融媒体中心 贾秀玲 李玉霞 穆奕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南阳市宛城区汉冶街道:社区搭台聚合力 政企齐心话发展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