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霜轻覆塞北大地,平鲁区高石庄乡的田野间已褪去夏日常绿,连片的土豆田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土黄色,饱满的薯块在垄间隐约可见。作为当地撑起农户“钱袋子”的特色支柱产业,土豆种植从选种到采收的每一个环节,都牵动着乡村振兴的脉络。眼下,恰逢年度采收旺季,这片土地彻底热闹起来,机械与人工协同作业的声响,成了秋日里最动人的丰收序曲。
张家窑村的马铃薯种植基地里,收获机碾过晨霜穿梭田间,金黄薯块随履带翻滚而出,300余名工人弯腰分拣的身影在田垄间延展。村民靳万青攥着饱满的薯块笑着说,每天能挣三几百,离家几步路,比外出打工踏实多了。
作为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马铃薯核心产区,该乡依托昼夜温差大、沙质土壤透气的地理优势,培育出耐旱耐寒、抗晚疫病的加工型品种,在高水肥条件下实现亩产超5000斤的突破。
为保障丰收成果顺利转化,当地通过“企业+基地”模式,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不仅提供种薯繁育、技术指导等服务,还畅通仓储销售渠道,推动土豆从“田间”直达“市场”。目前,采收的土豆除供应市场外,还将送往加工企业制成淀粉等产品,实现产业链延伸增值。丰收的背后,是“育繁推一体化”的硬核支撑。在新玉农牧6000平方米温棚内,技术人员正给脱毒苗做切段扩繁,1000平方米组培室里36000株基础苗将在明年4月扩繁至40万株,可满足2万亩大田用种。
从实验室的脱毒苗到餐桌上的淀粉,产业链的延伸让“土疙瘩”变“金疙瘩”。从村民的务工收入到集体的产业积累,高石庄乡的土豆产业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正如田间轰鸣的收获机,这片土地上的希望仍在持续生长。
(平鲁区融媒体中心 贾秀玲 李玉霞 穆奕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