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开江县深入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要求,聚焦行政复议提质增效,创新构建以“开通三个渠道、运用三种手段、采用三种方式、搭建三个平台、听取三种意见、根据三种情形、践行三种模式”为核心的“七步工作法”,全面优化案件受理、审理、裁决、回访全流程,有效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其改革成效显著,多项指标位居省、市前列。
畅通受理渠道,打通复议服务“最后一公里”。开江县着力构建多维立体的案件受理网络。线上,充分运用全国行政复议工作平台,并在“田城顾问”微信小程序开设受理窗口,实现申请便捷化、服务全天候,线上及时受理案件20件,咨询回复率100%。线下,设立县级行政复议服务中心及覆盖13个乡镇(街道)和经开区的服务点,实现现场受理“一次办结”,累计受理150件。同时,建立部门间案件转交机制,对符合条件的行政处罚复议申请,由作出机关向司法局转交,已转交受理8件,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夯实证据收集,筑牢案件审理“事实根基”。在证据收集环节,开江县多措并举确保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一是严格督促行政机关在法定期限内完成举证,提交证明行政行为合法、适当的全部材料。二是革新办案理念,变“书面审”为“实地查”,通过实地核查、现场询问等方式开展调查18次,走访群众46人次,全面还原案件事实。三是严格落实执法记录仪“三同时”制度,对易产生纠纷的案件,第一时间调取并逐帧审查全程执法视频,已固定关键视频证据7次,有效防止证据选择性提交。
创新审理方式,提升复议过程“公开透明”。为提升审理质效与公信力,开江县采用三种方式推动审理公开化、多元化。一是将行政机关负责人参加听证情况纳入年终依法治县目标绩效考核,力争出席率100%,以刚性约束倒逼负责人“出庭又出声”。二是针对重大复杂案件,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听证会65人次,借力外部监督提升执法水平。三是通过“开江司法”公众号提前公布听证信息,邀请人民群众“零距离”参与公开听证98人次,确保审理在阳光下运行。
搭建调解平台,构建争议化解“多元格局”。开江县积极搭建三大平台,推动行政争议高效、实质化解。一是搭建“面对面”交流平台,引导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理性沟通,促进行政争议由“对抗”转向“对话”,累计以此方式调解和解撤案88件。二是发挥复议机关桥梁作用,采用“背靠背”沟通模式,分别厘清双方诉求,化解心结。三是建立“手拉手”协助平台,广泛吸纳社会专业人才、法律精英组建调解专家库,针对重大疑难案件,从法、理、情多维度介入,已成功化解行政争议18件。
汇聚多方智慧,力求复议决定“精准公允”。在案件合议阶段,开江县注重听取三类意见以凝聚共识。对简单案件,充分听取办案人员意见;对有重大影响或法律适用分歧的案件,召开行政复议委员会会议,累计讨论案件78件次,汇集法律专家智慧;同时,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作为人民监督员全程监督,已采纳其提出的真知灼见38条,有效提升了决定的公正性与社会认可度。
坚持依法裁决,树立复议机关“权威公信”。开江县根据案件不同情形,依法作出公正裁决。对主体不适格、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程序违法、适用法律错误的违法违规行政行为,坚决予以纠正,已纠错22件,有力维护了执法公正。对合法合理的行政行为,坚决予以维持,并做好对申请人的释法明理。对法定可调解的案件,则坚决优先引导调解,构建纠纷多元化解新格局,力求“案结事了”。
强化案后回访,做实矛盾化解“后半篇文章”。为提升群众满意度与获得感,开江县积极践行三种后续模式。一是践行“以案释法”宣传模式,对纠错案件及风险隐患案件开展实地回访,做好法治宣传,源头预防纠纷。二是践行“民情民意”收集模式,通过电话、实地等方式回访调解撤案当事人,了解协议履行情况,已实地回访29人次、电话回访46人次。三是践行动态满意度测评模式,利用“田城顾问”平台开展网上测评回访29人次,满意率均达100%,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据介绍,近三年来,开江县行政复议工作成绩斐然——调解和解撤案率达52.4%,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听证率达40%。开江县的“七步工作法”为深化行政复议改革、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实践样本。
(四川省开江县司法局供稿)
(责编:张若涵)